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缘起于欧洲国家开展富国竞争的历史。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要从他国取得金银,就应扩大贸易顺差,贸易中要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理论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血与火的实践,带来的结论是:商业资本的运行必须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乃至军事上保护本国的商业,特别是保护本国商人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行无阻,以便为本国搜罗更多的金银,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

——摘编自梁洪学、伊伦:《优势学科滥觞的再认识》等

材料二   英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为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一旦确立了工业优势地位,英国旋即废除了旧法令,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全力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摘编自熊小果:《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自由一保护”螺旋运动的历史面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欧洲国家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的对内经济措施,并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环保工作重心在于如何防治工业发展过程中“三废”排放,促进“三废”的循环利用,但囿于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环保工作进展不大。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大跨步地发展。1983年,在中国环境保护第二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总方针、总政策,并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86年,农村生态环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农业污染的关注。1995年,首批对污染企业排污的生态补偿管理制度于浦东落地,制度本质是对新、改、扩项目征收排污费用意味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由污染治理向生态补偿转变。1998年起,基于财政支付的对森林、草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然而,“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的生态补偿模式存在局限性,中国已经开始生态系统服务建设多元化模式探索,关键是主体、资金、方式多元化,即更多依靠企业、贤达、民众的共同发力,激发潜在动力。

——摘编自王思博等《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进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12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古代的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通过对地形和水情周密细致的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都江堰是一项科学、完整、综合性的防洪水利工程体系,它的修建,开创了中国水利发展的新纪元。这项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由于都江堰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与青城山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国家地理》2014年第10期改编整理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在历史和科学方面体现的突出价值。
2021-05-08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经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后,清朝国力更显虚弱。从光绪(1871年—1908年在位)4年开始,河南水灾、旱灾、蝗灾不断。朝廷赈灾缺乏新的办法,效果甚微。光绪谕令将豫省(即河南,下同)受灾地区蠲(juān,免除)缓赋税钱粮,缓至一年秋后,蠲免数额虽多,但均是豫省长期积欠朝廷的钱粮。以前赈灾依赖的仓储也大不如昔,各省的义仓已无存粮,形同虚设。由于国库空虚,国家被迫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捐输卖官的办法向富商绅士筹集资金,并向上海的英国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举借灾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朝廷为弥补经费不足,采取生产与赈济并举,实行以工代赈,在饥民中“择年壮有力者修筑护城堤防”,“每日按名发给馍饼钱文以资力作”。豫省官府重视灾荒时期的地方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对地方匪类结党抢夺、结伙为盗、贩卖人口的现象,一经发现,均派官军查获。同时加强对灾荒的防御能力,对部分饥民发给耕牛农具,以恢复生产秩序。但是各省赈济豫省救灾款银的收缴十分缓慢,多省督抚大员“阳奉阴违、拖延时日”,对灾荒赈款收缴反应迟缓,甚至出现侵蚀灾款的现象。朝廷虽有追查严办、奖优罚殆之举,但效果甚微。

——摘编自苏全有、闫喜琴《光绪年间河南灾荒中的官赈》

材料二   1933年,水灾席卷长江流域,苏区损失很大。灾后苏维埃政府在其控制的地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建立伴工组、犁牛合作社组织。互助合作运动是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分散落后的小农生产中的困难采取的措施,合理调剂了劳力、畜力和生产工具。苏区政府组织群众兴修水利,修筑堤坝,通过发行公债解决水利经费,鼓励开荒植树。政府建立专门管理机关统制粮食流通。根据地成立平粜机关粮食调剂局,负责粮食的季节调剂:新谷上市后,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收购,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95%价格卖给农民。此举稳定了粮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苏区政府还采取直接救济和生产自救相结合的方针,苏区建立互济会,互济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慈善组织,任务是组织群众互相管理和救济。中央苏区粮食生产逐渐增加,1933年的谷物生产比1932年的谷米产量增收了一成多,1934年比1933年又增收一成多,消灭了“青黄不接”现象。苏区政府“最终战胜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水灾带来的灾害,渡过了困难局面。”

——摘编自赵朝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原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05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河南灾荒中清朝政府的赈灾特点及官赈不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政府的赈灾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2021-05-0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5 .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部分五年
规划(计划)
重大事件及成就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五计划
(1958- 1962)
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最低-31%,最高32.2%,平均0.65%。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五计划
(1981—1985)
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出口额在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8位上升到1984年的第10位。1982 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八五计划
(1991—1995)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199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 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十一五规划
(2006—2010)
由此进入“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6 年1月1日,全面取消农业税。2008 年8月举办北京奥运会。
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500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外交思想。

——根据共产党网《图解新中国历次五年规划(计划)》整理


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或政治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基地,威胁中东产油区,控制中亚枢纽地区,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阿富汗新上台的阿明政权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197912月入侵阿富汗。苏军采取武装直升机掩护空降突击部队参战,使用装有化学武器的火箭,同时改变以往集中使用炮兵的习惯,采用单炮作战。阿富汗游击队在兵力兵器方面处于劣势,但在国际社会支持下顽强地同苏军进行周旋。苏联入侵阿富汗,削弱了国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苏联在政治、外交、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受到世界的谴责,处境孤立。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后,改变全球战略,积极推进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1989年,苏军最终撤出阿富汗。

——摘编自《凤凰书刊·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盛极而衰的年代》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与战略意图。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归纳总结苏联最终从阿富汗撤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改变崇文抑武的风气,大力推进军事改革,重振尚武之风,培养适应新战法的新兴武将阶层。通过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将常设军职变成时设时罢的官职,加强皇帝对军队控制。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扩充税收来源,支持军力扩张。在盐铁官营的基础上,武帝用铁制武器替代老旧的青铜兵器,大量建造战车和战船,将马匹收购价提高数倍,民间养马减免赋税,通过战争夺取战马。汉帝国骑兵军团中军马的总数超过匈奴。汉武帝扩大征兵范围,将大量囚犯刑徒编入军队;同时扩大了募兵制规模,募兵制的实行对后世的职业招募军队有重要影响。汉帝国的军事改革积蓄了反击匈奴的力量。在长达15年的战争中,汉军消灭匈奴20多万精壮人口,匈奴被迫离开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和漠南草场,西汉在匈奴旧地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大兴屯田,这对这一地区的荒地开垦与农业开发有重要意义。汉帝国同时加强了对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持续畅通,也是建立在汉帝国军事强大基础之上的。终汉一朝,始终没再出现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侵的情况。

——摘编自冯君实《汉魏之际的边地开发与管理》,原载《社会科学战线·辑刊》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结汉武帝军事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1-05-07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308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子学说兴起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文化的失范,即礼乐文化丧失了它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则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儒家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吸收。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找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他们一方面说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一切人为的造作,另一方面又倡导“道法自然”“无为”……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并躬行实践。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历史就是集权的历史。“假设没有这样的中央集权,我们大多数的祖先都已不能生存,遑论(谈不上)及我们后代”。因为地理与统治的封闭性,中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是世界的“例外”。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的样式。这种“中国特色”的历史不仅以宫廷权谋为主流,而且缺乏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背景,似乎中国完全独立于世界而存在,从大历史的视界来看,这种历史算不得真正的历史,而只是“中国志”而已,因为它完全是停留在中国视野内的一种“地方志”写作。

——摘编自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解决危机方法的特点,并指出其体现的共同点。
(2)提炼材料二所陈述的核心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广州、深圳的开放,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款,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外商与何商贸易,听其自便”,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代替“一口通商”,十三行失去对外贸易垄断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外交锋的战场,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不少有实力的十三行商人带着大笔财富北上到上海,成为上海开埠的先行者。

——摘编自魏俊《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

材料二   深圳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特区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826日正式设立。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圳特区将建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的工、商、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摘编自杨洲、张栋《城市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宣布废除十三行商制度”的是哪一条约?分析这一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经济特区设立的有利条件,并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速度”的历史意义。
2021-04-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