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



(1)根据材料,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
(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李世民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
2022-09-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甲骨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2022-09-20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强化史料实证能力]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3.4—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1)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材料三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整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 . [强化史料实证能力]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中,高度重视史料的征集和整理。经中共中央批准,19805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编制党史资料   目录、组织撰写回忆录和交流党史资料   等工作。随后,各地成立了地方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领导当地党史资料   征集工作。此后,中央党史研究机构有所变化,党史资料   征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摘编自《中共档案文献征集》等

材料二   中央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成立后,会同有关各方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党史资料,如《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   丛书》,反映了党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共一大”“秋收起义”“淮海战役”等。各地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也积极展开工作。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   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天津早期传播》《战斗在天津的共产党人》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等

材料三   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是一项严肃的、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习近平同志说:“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党史资料   的征集和整理,为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党史的宣传、学习和教学。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充分吸收和利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党史资料   和新的研究成果。

——摘自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220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归纳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工作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成果及重要意义。
(3)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2021-09-12更新 | 3017次组卷 | 25卷引用:第十三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6 .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   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019-06-10更新 | 2235次组卷 | 20卷引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7 . 辽宋夏金时期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材料二   2003年,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宋家梁屯北山辽墓出土了《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皇帝之后”,轩辕即黄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体”与辽金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辽人、金人“中国观”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说明材料二所载墓志对研究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的价值。
8 . 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引自《墨子》

材料二   (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人物理论思考
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
(2)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
2020-11-11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届山东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79年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帆船贸易进入鼎盛时期。1644年以后的四十年间,由于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一度中衰。中国开放海禁以后,中国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18世纪末以前,中菲间的贸易方式基本上是在中国海商(包括定居在菲律宾的华商)主导下的传统中国海外贸易形式。

材料二从18世纪末起,传统的中菲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变。随着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商船(包括西班牙商船)开始介入中菲贸易,致使中国帆船的传统优势逐渐失去,中菲贸易大部分是由往返于马尼拉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西班牙船只进行的。必须指出的是,此时中国帆船虽然已经丧失了中菲的经营权,但中国商人并没有就此退出中菲贸易。这一贸易的两端继续由中国人挖掘着,一边是在厦门、澳门和香港的华人,另一边是马尼拉的华人。只有一项对中国的出口品——米是由西方人经营的。

材料三18世纪末以前,中国输往西属菲律宾的商品,除了大宗的丝绸和纺织品外,还有各种食品、日用品、禽兽、瓷器等。从西属菲律宾运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大量墨西哥元。十九世纪以后中菲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中国出口的产品按价值大小的顺序为:丝绸和生丝、亚麻、纸张、瓷器、食品、还有少量的玻璃制品、珠宝首饰和茶叶等。这些货物大部分供菲律宾人民消费,其中作为当地纺织业原料的生丝,仅怡朗省每年进口的数量就值40万比索。进口纸张大部分用于马尼拉的烟厂生产卷烟。而与此同时,从菲律宾输往中国的商品的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大米取代白银成为大中商品。接下来是金沙、硬币、棉花、金属器具,马尼拉麻、土布等。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菲律宾的亚麻、咖啡、糖、烟草,特别是香烟也已经开始在上海等中国沿海城市销售。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日强《明清中菲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菲贸易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菲贸易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