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晚清重臣张之洞1909年10月4日去世,各方对其评价相去甚远,可谓“盖棺难定论”。

材料一   1909106日,清内阁奉上谕对张之洞评价:“公忠体国,廉正无私……(任疆吏)提倡新政,利国便民。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1907年)入参机要,管理学部事务,宗旨纯正,懋著勋劳……服官四十余年,擘画精详,时艰匡济经猷之远大,久为中外所共见。”

材料二   19091012日,倾向立宪的《神州日报》刊文,“中国近数十年来,言维新变法者不一其人”,而张之洞是“位高望重而又唱之最早、持之最力者”。“综观公之生平,其于一切新政,不得谓无直接间接之关系,而今日一切新政上之所由徒有形式而未得其精神者,要亦受公之影响。盖公之学识,一半新半旧之学识耳”。

材料三   1909107日,同盟会会员主办的《民吁日报》评论:“(张之洞)于宪法之理由,国家之元素,以及东西诸硕儒之政治学说,皆茫焉不知。然而其眼光最灵,心思最巧,又深知徒讲旧学,泥成法之不足以弋时望、保高位也,于是缘饰一二西法,以为进行政治之方针。至一有摧抑,不惜自贬其身价,以求为保利禄之计。”


(1)分别概述三则材料对张之洞的看法。结合所学,说明形成以上三种不同评价的原因。
(2)结合史实对张之洞进行评价。
2022-05-16更新 | 430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以增加生产,而作大规模迁移的形势下,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适逢其时地来到了中国。18世纪初玉米已传播到全国大多数省份。它在传入中国后,有“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的记载。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在较为贫瘠的山坡地、新垦地可以种植,中国人采用美洲的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因为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的成倍增长。

材料二   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在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逐渐向北方地区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经江浙地区向华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情况与甘薯基本相同。这种传播的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些粮食作物,被带到大河中上游的山地,成了定居于此的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然而,人口稠密、生产 发达的地区,虽然引入美洲作物比较积极,玉米、甘薯等粮食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从总体上说,他们始终处于补充地位。

——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2022-02-08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过程性诊断(1)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6世纪就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见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到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代表人物。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美好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从此,工人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实践,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要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制社会主义发展的史事年表。(要求纪年与纪事结合,即以年代为序记录重大事实,采撷重大史事节点,并略加阐释。
2021-12-29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20世纪下半叶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20世纪后半叶,西欧各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寻求发展,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为探究这一历程,某学习小组使用了下面几则史料。

材料一   有关二战后初期西欧状况的一组史料。

1946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工业生产指数表(1938年=100

19461947194819491950
英国106114128137148
法国7995111122125
意大利759399105119
荷兰7494113126137
联邦德国2934517590

材料二   19586月,戴高乐复出。他认为应该调整法国的外交政策,放弃第四共和国的“大西洋政策”,摆脱美国的控制。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趋势的发展,戴高乐更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19699月,勃兰特组建西德联合内阁,新东方政策正式推行。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欧盟(欧共体)成为联合国50多个多边协定和条约的唯一非国家签字方。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或期间,欧盟总是试图协调各成员国的立场,以便在联合国采取共同立场。在安理会,欧盟成员国在涉及欧盟已经形成明确政治立场的全球安全问题上也开始注意维护欧盟的立场。“凡是在欧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领域,欧盟的声音都成为确保该多边议程付诸实施的关键性多数”。

——摘编自丁银河、张晓京《冷战后欧盟多边外交的层次分析》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是否具有必要性?说明你的理由。
(2)把材料二作为探究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的变化。
(4)考量历史上一个文明区域国际地位的变化,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治通鉴》在探讨历史盛衰上体现出史学求通的思想,由于时代的特点,司马光总结历史盛衰经验,除关心秦何以亡,汉何以兴,隋何以亡,唐何以兴这些问题外,侧重探讨如何用封建纲常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司马光关于历史过程的王道、霸道的观点是保守的、倒退的历史运动观。《资治通鉴》选择史料的标准:一是求实,这是考异法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鉴盛衰,法善戒恶,这是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司马光考史是为修史服务的,《通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文学价值。《通鉴》在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怀祺《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治通鉴》的史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秀史学著作的共性价值。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6年,出使英俄的公使曾纪泽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该文针对“欧洲人遽谓中国即一陵夷衰微终至败亡之国”,指出“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曾纪泽谈到“中国先睡后醒”,但并未提到“睡狮”。

1899年,梁启超发表《自由书·动物谈》,提到:“吾昔游伦敦博物院,有人制之怪物焉,状若狮子,然偃卧无生动气。或语余曰: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余询其名,其人曰:英语谓之佛兰金仙,昔支那公使曾侯纪泽,译其名之睡狮,又谓之先睡后醒之巨物。……梁启超历历备闻其言,默然以思,愀然以悲,瞿然以兴,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20世纪初,“睡狮”、“醒狮”之说开始广为流行。1902年,蔡元培等组织明强学社,发表广告称:“今者欧美各国已由民族主义之熟达,而进于民族帝国主义。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说:“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1904年,《东方杂志》第一期封面图案,把雄狮的形象特征结合在了龙的形象上。

——据单正平《近代思想文化语境中的醒狮形象》等整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睡狮猛醒”现象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当权人物和某些开明的士大夫开展的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这场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以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期。洋务运动虽然成效有限,客观上助成了一些新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产生。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整理

材料二   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19世纪70—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新因素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在东北的驿站以辽阳为中心,向各个方向延伸。清朝在东北有少数驿站沿用明代旧站或路线,主要集中在盛京。清朝彻底打破了明代在东北的驿站旧有布局。顺治初年,沙俄势力已扰及黑龙江流域。康雍时期,清政府构建防俄固边的战略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建大量的驿站。乾隆时期,在东北原有一些站道上增加驿站,优化驿站配置,并进一步开设新驿站。自近代以来,东北再次受到沙俄的步步进逼,清朝不得不在东北布防重兵,增设驿站成为急务。清朝在东北采取“以站养站”的方式,驿站驿丁在政府差使的同时,靠自己垦荒种地来养活自己和家属。东北地区许多从来未曾有过人烟的地方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了。

——摘编自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东北驿站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东北驿站设置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顺治年间,中央的财政收入约为2700万白银。在此前后,清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解款协拨和奏销制度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财政的控制。雍正年间,朝廷严惩贪腐,大力清理各地的田赋积欠和国库亏空问题;同时推行摊丁入亩,并将地方政府加征的火耗并入正税,由中央征收。此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至乾隆中期达到了7100万两白银的高峰。

——摘编自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与后期财政收入比较(单位:万两)。

时间(年)田赋盐税关税厘金杂税项收入总计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766398671.8357410.355409.37004498.095549100
1903354633.80125011.91304228.99229821.903563.4010492100

注:厘金是在商品运输途中抽取的捐税。

——摘编自《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前期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财政收入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财政收入变化的历史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