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旅行”一词首次出现在英国天主教神父理查德·拉塞尔斯的《意大利之旅》一书中。与大学所提供的学院式教育不同,“大旅行”期望受教育者在跨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完善。历史学家吉本也认为传统绅士的教育是在海外旅行中完成的。16世纪中期,受“学以致用,服务国家”的新教育观念的影响,英国贵族纷纷赴欧洲大陆,特别是意大利游历。17世纪,对那些希望在政府机构和外交部门谋取职位的年轻人来说,大陆旅行的教育功效已经稳固地确定起来。从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至1793年英法关系恶化前是欧洲“大旅行”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付有强《英国人的“大旅行”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的游记作品是历史学家了解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权威资源,尤其是记录欧洲人海外旅行经历的作品不胜枚举,例如刘易斯与克拉克受杰斐逊总统委托横穿北美大陆后写下的探险日记,法国托克维尔访问美国后撰写的报告,达尔文探访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记录……这些作品传达着发现新事物的喜悦,表现出对科学的强烈自觉意识。同时期,赴欧洲旅行的海外游客数量也在增多,他们把见闻记录下来,讲述给自己的同胞,其中有中国的使节、日本大臣、印度和北非学者等。

——摘编自《世界的演变:19世纪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英国“大旅行”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游记作品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023-02-04更新 | 316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中国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又两种不用的现代经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三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费经验。
2023-01-10更新 | 3952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7 . 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下列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材料一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40年来,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经济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材料二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结合材料,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从此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期间就会发生一次。1836年和1847年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二战后,危机爆发变得更加频繁。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萧条。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受重创。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有何主要表现?
2022-11-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天华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考古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请根据所学,回答以下四组问题。

第一组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旧石器时代的部分考古成果

北京周口店遗址周口店遗址历经百年发掘,发现了近10万件“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数百种哺乳动物化石和丰富的用火遗迹。尤其是周口店遗址发现的用火证据是世界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最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发现的灰烬层最厚处约达6米,这个重要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追溯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经过100年,尤其是最近30年来考古工作者的辛勤耕耘,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许家窑—侯家窑、虎头梁等数百处古人类活动遗址,记录了东亚人类近200万年来的连续演化历史,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开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和持久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
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不仅标志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遗址之一,在东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请您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特点(提示:从发掘地址、发掘成果等方面思考)。并分析考古学的发展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第二组曾随之谜在今天湖北境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群,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

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
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铭文: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辞夏。
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2)指出解决“曾随之谜”的主要方法。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

第三组秦朝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1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
材料2   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3 文字:迁陵洞庭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
(3)分别指出材料1和材料2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

材料4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4)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请举例说明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

第四组西汉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

材料1在南昌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昌邑九年造”漆器,……刘贺被册立为昌邑王十三年后,赶上昭帝去世。在霍光的主持下,朝臣迎立刘贺,继承大汉王朝的帝位。但仅仅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废除其帝位,赐归敌国。至宣帝元康三年四月,宣帝下诏,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
材料2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双折式的孔子像漆衣镜,因上面绘有世界最早的孔子像而备受关注。墓中所出简本《易》《春秋》《诗》系于王吉,《诗》《礼》又见于王式的情形,可以修正“汉博士皆专经教授”的成见。
材料3海昏侯墓出土了10余吨、约200万枚五铢钱,以1000枚为一串,首次以考古形式证明“千钱一贯”的货币校量制度最迟起源于西汉中晚期。
材料4考古在刘贺遗骸腹部发现了尚未消化的“香瓜子”。海昏侯墓发现随葬的“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五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材料5海昏侯墓园5号墓,墓主可能为刘贺长子刘充国。清理时发现随葬多种玉器,“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青藏东部缘边地带和中原内地的虫草贸易”。
(5)根据提供的5则材料,分别简析其从侧面反映了西汉社会发展哪些状况。
2022-10-13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