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龚自珍(1792一1841),字?人,号定庵,生于杭州官宦之家6岁入京,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广泛接触经史文字官制目录金石等十八九岁开始“执笔道天下事”,撰写的《明良论》四篇《平均篇》等说明龚自珍踏上了与父祖辈不同的议政道路在《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西域置行省议》《蒙古图志》等文章中,阐述了西北北方的边政问题在1839年1月的《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明确表达了力主禁烟与反抗英国侵略的坚定态度龚自珍与魏源并称“龚魏”;梁启超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鲁迅也“少时喜学定庵诗”

——摘编自樊克政《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龚自珍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龚自珍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龚自珍思想影响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2020-07-09更新 | 4612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8选修内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材料 康乾时期,在我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画派——“扬州八怪”,其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带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对近三百年来的画坛,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李方膺(1695年--1755年)清代著名诗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其擅长画梅。他所画的梅花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筒练舒朗,挥毫纵横。并且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盘曲。他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摘编自西汶艺术网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李方膺画作的艺术特点。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李方膺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2020-01-09更新 | 3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月第01期(考点15-21)
4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期。在对外交往中,唐朝政府表现得极为大度。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因“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三百余国,至开元年间尚存七十国。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晚清直至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地呈现出五大特征,即:在对外态度上,既蔑视西方列强又深深恐惧之;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大多未能摆脱始争终让的结局;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三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乃至到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有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外交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整体推进的战略布局。具体来说,在此外交布局之下,我们主要是从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来推进外交实践。

——摘编自高祖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中国近代外交的上述五个主要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周边和全球”两个层面的外交实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020-04-23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4特点、特征类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船山(王夫之,1619- 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面对明清之际的政治变局,他为此进行了长达40多年动心忍性的艰辛探索和深入研究,并因此形成了“希张横渠之正学”的文化自觉,“寒梅春在野塘边”的文化自信和“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强。

船山颇具自白心迹的《诗广传》有言:有谁在生居迷乱之世,上不遇明君,下不得民望的情境下还能够不改救国之志,仍然牺牺惶惶地关心天下的文明建构,心系天下的安危或民众的安乐呢?而且唯恐谋求得不够精深远大而高明悠久呢?只有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关心民众、关心文明建构的君子才能有如此的胸怀和志向。君子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有一种“不因贫穷而怠乎道”的伦理自觉,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其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从来不以个人私利来谋划人生,而是始终将整个天下,将文明建构和价值拱立于心头。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精神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船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船山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解释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里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0-04-24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1背景类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时期,东南各地陆续出现类似里甲银制度的改革。如天顺年间浙江的“均平银”(又称“甲首钱”),成化年间广东的“均平银”,成化、弘治之际福建的“纲银”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现的“板榜银”以及行于南直隶各府的“直日银”,等等。这些改革虽名称各异,但有其共同点:一是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二是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并支应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种支费;三是里甲人户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广东名儒陈献章有诗赞新会知县丁积的“均平钱”法:“长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终岁不到衙。”甲首终岁不到衙,这意味着里甲改革,通过征收白银,使全国约有10%的甲首即普通农户从十年一轮的正役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里甲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甲银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订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货”……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晚号曲庵,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他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1912年后的五年在上海以写作为生。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其间,投稿《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1920-1925年赴英法留学,回国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34年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方言,不幸染病,病逝。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称<(新青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刘半农作为《新青年》四大台柱之一,大力提倡文学革命,著有《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应用文之教授》《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中国之下等小说》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仅是对民主科学的阐述,更是对个性解放的诠释。

刘半农去世前几年写《桐花芝豆堂诗集》,做文言文,有人称之为落伍。刘半农说:十年前,我们对于文言文也曾用全力攻击过,现在白话文已经成功了气候,我们非但不攻击文言文,而且自己也要做一两篇玩玩。并且,他并不会因为害怕被称为落伍而改变自己,丢了自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半农前期的“先锋”和后期的“落伍”予以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