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官生于职,职沿于事,而名加之。后世沿名,不究其实……初,太祖分迭刺夷离堇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过官制者,可不辨。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卿,朝廷之上……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摘编自《辽史·百官志一》

(1)指出材料中辽朝推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出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官制中官员的具体职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官制实施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宏伟目标。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总数1086所,远超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每1.63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设施、每万人拥有馆合面积约292平米、年度文献购置费将近1.4亿,电子图书总量遥遥领先,数字化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深圳“图书馆之城”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总分馆体系。2022年底,宝安、罗湖等区纳入区级总馆垂直管理的基层图书馆有146家,街道图书馆实行垂直管理体制的已过半数。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还体现在新型空间建设与品牌活动培育。“南书房”是深圳图书馆打造的经典阅读空间,在其示范影响下,大批公共阅读新空间涌现出来,成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引领了全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20多年来,一大批有特色的阅读品牌活动得到培育,“爱阅”融入了市民生活,书香成为了深圳底色,深圳赢得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美誉。如今,“图书馆之城”的理念、构想与实践由深圳开始辐射国内,广州、东莞及中西部地区等都开展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实践。

——摘编自李国新《“图书馆之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深圳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航东南亚、东非等地,到访了 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给这些地区带去的不是火与剑,而是和平与友谊的种子,留下了友好交往、传播文明的佳话。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更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后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梅菲斯特”,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中国人民应当也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各国共同繁荣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把中国描绘成“梅菲斯特”的想法是一种对中国的歪曲和偏见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时代中国外交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9年,大型史料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正式出版发行。下表内容是《民国史料丛刊》中收编的部分史料及学者对其价值的推断。

史料内容史料价值
(1)《内政调查统计表》虽然收录得并不完全,但依然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包括1932—1935 年全国以及各省医疗卫生机构、水利行政机关、农村经济的概况和灾害统计、土地变动、各省县管辖面积等数据从某一领域展现了社会发展面貌,对于理解某一领域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有直接的帮助
(2)《地方参政制度》讨论了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地方政府之民主问题、战时地方民意机关应如何设立、地方民意机关问题评议、地方行政与地方参政、地方民意机关的建立、省县参议会的工作等问题
(3)民国知识分子们的热议话题之一——《缩小省区草案》讨论怎样将当时的大省分割成数小省,以缩小行政区划,并确定缩小省区的原则、草案,附有“内地十八省统计简表”“边地十省统计简表”“缩小省区统计简表”“缩小省区属县详表”“缩小省区图”等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思维活动非常活跃的证据

——摘编自孙燕京《史料与史学研究——〈民国史料丛刊〉的价值及其应用》

请仿照事例(1)(3),撰写(2)的史料价值,并据以上三则事例及所学知识,指出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史料收编上存在的困难。
2024-05-02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命”来安排。《天子建州》记载,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历代都有所谓“议礼”,即通过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行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比如朝鲜半岛、日本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冠礼,东南亚部分地区还保留藉田礼,等等。

——摘编自柳诒辉《中国礼俗史发凡》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特点的成因。
2023-05-16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