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第一篇  前工业社会

第一章 西方的兴起

 明代中国

 穆斯林世界

 两个特例:日本和俄国

四“欧洲的奇迹”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争霸(1519-1659)

 角逐的目标与纪年

 实力与弱点

 国际较量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第三章 金融地理战争(1660-1815)

 金融革命

 地缘政治

 赢得战争(1660-1763)

 赢得战争(1763-1815)

第二篇工业时代

第四章 工业化与力量对比(1815-1885)

 欧洲之外

 英国充当霸主

三“中等强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俄国的衰落

 内战与美国

 德国的统一

 结论

第五章“中等强国”的危机(1885-1918)

 世界均势的变动

 大国的地位(1885-1914)

 联盟与战争趋势(1890-1914)

 总体战(1914-1918)

第六章 两极世界的来临(1919-1942)

 战后国际秩序

 战争策源地

 法国与英国

 幕后超级大国

 无法避免的危机(1931-1942)

第三篇  当代和未来

第七章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1943-1980)

一“超级力量的正确使用”

 新的战略态势

 冷战与第三世界

 两极世界的解体

 变化中的经济格局(1950-1980)

第八章 面对21世纪

 历史回顾与思考

 平衡发展的中国

 进退维谷的日本

 得失并存的西欧

 矛盾重重的苏联

 相对衰落的美国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虽然不如政治因素那样,对行政区划的层级……边界的变迁带有根本性的影响,但对于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的变化却有直接的关系。秦代以来南方和北方郡县分布密度的逆转,正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地理分布趋势变化过程的反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建置和地理分布”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得出我国人口迁移的某种趋势,并展开论述。(要求:信息源自材料,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12-29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仿真模拟历史试题(B)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这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世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基础有着明显差异,导致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弊端和矛盾。

——摘编自张芷寻《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等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

材料二唐太宗很看重制度。他认识到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因而能以政事堂为舞台,导演出有声有色的“贞观之治”。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开国之君,都曾建立起适应历史发展的一套制度,但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一个搞极权专制,一个搞察察为政,把好的制度放在一边,结果导致王朝“二世而亡”。

——摘编自王超《政事堂制度辩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家治理”,自定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图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图示,根据材料并结合从秦朝到元朝的史实,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8世纪,欧洲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确立了人文主义传统,实现了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同时,地理大发现为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原有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欧洲文化的冲击,并逐步确立了欧洲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然,欧洲文化对其他文化圈的影响是双向交互进行的,西方的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和传教士也不断将其他文化介绍到欧洲,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在内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都曾对中国文化倍加关注,马克斯·韦伯、李约瑟等人都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研究。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文化日益呈现出全球化和多样化特征,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和剧烈。

——摘编自周文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意义与困境》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该主题时行论述。(提示:可从原因、趋势、特点、影响等任一角度提炼主题,并展开说明)
2022-06-2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结论不能重复材中的观点,论述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