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论述,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那么,开辟新航路仅仅是为了寻求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还是也有占地移民、寻找销售市场和争夺霸权等目的?哥伦布代表的是封建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哥伦布的“发现”应怎样评价?是“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还是“基本肯定”?哥伦布是“殖民主义海盗”,还是“伟大的航海家”?

——摘编自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大致可以分成地域相对集中的三个族系:东胡蒙古系,包括鲜卑、契丹、乌桓、室韦等族;肃慎靺羯系,包括肃慎、鞣羯、女真、满洲等族;夫余秽貊系,包括夫余、高丽等族……综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无论哪个民族在东北占据优势,他们都要和中原的民族或政权发生联系。或军事冲突,或和平交往,反映他们不安于一隅,不希望被排斥于华夏文化之外的心理。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入主中原,或远播西迁,也不管其是否被中原华夏文明同化了,一定会有另一个民族来填补东北地区的政治“真空”,继续前一个民族政权采取的与中原交往的一贯形式。

——摘编自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根据材料,围绕“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关系”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所述民族不少于三个。)
2024-05-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陇东,是土地革命时期的老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在这块红色土壤上孕育、产生的陇东歌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陇东优秀歌谣节选

传统歌谣《八大家》八大家,心太馋,地租债利重如山;又开当铺又开店,穷人血汗要咂干。
土地革命时期《五孔窑》喝的山泉水,吃的糜子饭,睡的五孔窑,穿的羊毛毡。上山去种地,下山把书念,敌人来“围剿”,勒马和他干。
抗日战争时期《交公粮》新谷子,黄又黄,新糜子,香又香,收毕了庄稼,大家喜洋洋,今年要多交些救国公粮。
解放战争时期《反对打内战》边区军民齐动员,拿起刀枪保家园;反动分子来进攻,消灭他个王八蛋。
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唱太阳满天红》十唱太阳满天红,建设祖国靠工农,全国团结一条心,人民江山万年春。

—摘编自高文、巩世锋、高寒《陇东革命歌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陇东革命歌谣提出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价值目标内涵内涵解读
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秩序与和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从整体上讲,主要彰显了两大主题,一是阖家团圆,二是人际交流,而这两大主题都是中国人“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如中国春节和中秋节
家国情怀每当节日来临,人们心中都充满着对亲人、家乡的眷恋,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正因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成为维系民族情感,深化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如中国春节、端午节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孝道至上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孝道首先体现为尊祖敬宗的感恩意识,例如春节、清明节的扫墓、祭祀活动
自强不息在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价值观念下,每个传统节日都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也蕴含着勤劳勇敢、刚健自强的品德

——摘编自朱静怡《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当·斯密认为,发现美洲大陆和发现绕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是“人类历史所记载的两个最伟大和最重要的事件”。“发现美洲大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提供大量的贵金属,而且在于它能够为欧洲商品提供新的、永葆兴旺的市场。”它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把商业活动推到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境地,没有美洲大陆,就完全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它促使全世界的贸易突飞猛进。如果说19世纪是生产的世纪,那么17世纪和18世纪则是贸易的世纪。对于英国来说,当时的贸易主要是三角贸易。威廉·伍德在1718年说过,奴隶贸易是“万流之源”。几年之后,波斯尔思威特把奴隶贸易描写成“一切事物的首要原则和基础,也是引起机器运转的主要发条”。

——摘编自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194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观点,并就所选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但在二战中沦陷,戴高乐的“自由法国”甚至一度得不到盟国的承认。战后美国根本不把法国作为战胜国来对待,对战后重大问题的处理,法国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没有多少发言权。戴高乐1958年上台后,法国经济不断得到恢复,其发展速度还超过了美国,至1970年,法国国民收入达1283亿美元,居西方世界第3位。

1958917日,他向艾森豪威尔总统递交了一份私人备忘录,要求在北约内成立由美英法组成的大西洋理事会,以决定北约组织的世界战略和政治问题,否则法国将不参加任何发展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工作。他主张“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联合起来,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一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19667月,戴高乐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政治会谈后表示要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双方同意欧洲问题应该在欧洲范围内进行讨论,称欧洲大陆的国家应该努力为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建立缓和气氛准备必要条件。戴高乐还从现实主义立场出发,认识到继续维持法国与殖民地的传统关系,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改弦更张,使自己转变为非殖民化的倡导者和坚定不移的实施者。

“戴高乐主义”成为激发法国人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使得法国人恢复了自十九世纪以来多年没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法国得以重新走向世界。戴高乐想象中的大国地位,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作为戴高乐主义的一种理想,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现实政治目标,那又是脱离实际的。戴高乐主义在反对美国霸权的同时,明显地暴露出了要使法国取代美国在欧洲的地位的意图。

——编自张猛《试论戴高乐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戴高乐主义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3-22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好比舞台,历史好比是一幕幕话剧”。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及人文两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指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事物,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历朝国都的选择、各类贸易的发展、大小城市的勃兴、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中国人文地理活动的重要领域。


请结合如图中典型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从人文地理角度说明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合理)
2024-02-29更新 | 15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自觉就是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彻底理解自己的文化,明确文化的长处和弱点,处理当地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关系。从源头上讲,虽然西学传入中国始于明末,但大量的东渐则在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宣传、推介西学的思潮与行动肇始于近代;另一方面,近代传统文化重建与转化的初衷与旨归均以民族文化的自强自立为核心。文化自觉理论以其立足民族文化本位、观照“古今中外”、横纵时空的反思意识澄明出民族文化自知自信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近代思想的发生与演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与新视角。也可以说,近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文化自觉的思想起点。

——摘编自孙墨、周琳《论中国近代思想的文化自觉理路》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选取材料的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述充分)
2024-02-26更新 | 192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