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

19815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

1979年春,改革开放前夕,沙浦镇(原为肇庆地区高要县沙浦公社)农民陈志雄通过投标方式承包了8亩鱼塘。1980年起,他为了扩大承包经营规模,大胆进行雇工生产,在全国率先冲击禁区,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大讨论。

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雇工经营就必然有剥削,而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不能允许雇工剥削的,这是一个大的原则问题。搞专业承包,不能忘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原则,因而,绝不能允许雇工。

第二种意见否认有剥削,认为陈志雄承包的鱼塘是集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陈志雄雇人帮他管理鱼塘,这同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雇工在性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劳动伙伴关系,他们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劳动组合和协作。陈志雄的收入比雇工高得多,但这种差别是合理的、正当的。对于我国城乡出现的新的经济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我们应该积极支持。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该承认客观事实,陈志雄付给被雇人员的报酬低于他们付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陈志雄的收入中存在剥削是肯定的,而且,雇工越多,占有他人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但这种剥削在我国现阶段是应该允许的。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出现雇工现象也是难免的。问题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既不能不承认,也不能简单地加以禁止,只能限制和引导。因而,主张允许雇工现象的存在,但要加以限制。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制定出具体政策。

——摘编自柔然《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场著名争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初期关于鱼塘承包问题的讨论写一篇小论文。
2023-12-0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0-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1840年英人以炮火击破中国的门户,强行输入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中经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役、中日之役、庚子联军之役、日俄之战、日德之战,一直到1925年“五卅运动”以来,帝国主义者在上海、沙面、汉口、九江等处,对于中国民众的屠杀,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只在压迫中国民众的帝国主义完全消灭的时候,才存光荣的胜利的终结。

——摘编自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926年3月12日)

材料二 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而他们都不是用暴力的革命所能打倒的。打倒这五大敌人的真革命只有一条路,就是认清了我们的敌人,认清了我们的问题,集合全国的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的作自觉的改革,在自觉的指导之下一点一滴的收不断的改革之全功。

——摘编自胡适《我们走那条路》(1930年)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菁师联盟)榆林市靖边中学、绥德中学、府谷中学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合法性指的是政治统治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得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历时性演变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传统的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经历了由“神权”“宗法”到“民本”这一转变过程。这三种合法性传统分别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当着政治合法性来源的主导角色,进而影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家形态和社会结构。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塑造与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渐进性历史演变过程。其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指从时间性方面进行把握,更要着眼于政治合法性基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情境”以及相应的“历史社会条件”的变化。

——摘编自赵帅《神权、宗法与民本: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的演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受之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原样移植,但因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的不同,它就必然要在与这片土壤相适应中发生变异,也必然要与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原有文化相汇合,彼此吸收交融,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6-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社会表象,且制度安排也具有不同的特性。下图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同发展阶段典型性特征的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刘颜《利益集团与我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研究》


从中国某个王朝或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对材料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略理论及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
陆权理论——英国麦金德19世纪晚期,英国陆权主义者麦金德站在全球的角度,将地理空间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麦金德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而世界的中心则是亚洲中部和东欧,即所谓的“心脏地带”,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欧洲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欧洲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理论——美国马汉19世纪末20世纪初,醉心于战略研究的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用地缘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是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他认为英国之所以能称霸世界。只要依靠三大要素:强大的舰队,庞大的商船队,海上交通要道
边缘地带学说——美国斯派克曼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派克曼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斯派克曼认为西欧、南欧、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

——摘编自《世界大战略经典》

从表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4-2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
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
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结合史实论述其发展历程。(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4-09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