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3 道试题
1 . 有学者在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说:“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寻找--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材料中的“道路”是指
A.包产到户B.扩大企业自主C.改革开放D.建立经济特区
2 . 在以农为主的乡村社会中,小农世代生活于乡里,极少与官府直接接触。而以农业税为支撑的古代国家财政使得官僚体系难以直接渗透到乡村每一家农户。于是宗族就能发挥共同体作用,从而弥补官府在县以下基层社会控制方面留下的空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政权实现绝对集权控制B.乡村社会存在地方自治
C.尊卑有序的社会共同体D.基层治理官民合治模式
3 . 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例是8比1、4比1、1比1……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
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
4 . 据学者统计发现:20世纪初《新青年》杂志提及的重大事件中.频度最高、变化最大的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而十月革命发生的1917年,它的提及频度颇低,对十月革命的注重发生在1919年以后甚至20年代初。这表明
A.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世界形势B.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西方工业文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D.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社会革命的认同
5 . 有研究认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正面回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认为原朝气数已尽,将革命视作“反清复明”和改朝换代的手段;有的人则是将对清廷现代化改革的不满化为对革命的同情。该研究表明
A.清末新政目的与结果背道而驰B.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C.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符合民意D.民众对辛亥革命的作用认识有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魏背至隋唐时期,“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北宋以后,佛教逐渐走向势微,儒学复兴。由此可推知
A.民众价值取向多元化B.佛教理论来源单一
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D.儒学理论建设加强
8 .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关于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由县以上官员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当地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进行目测(外貌)和口试(问几个问题),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试吏法”的实行
A.有助于提升官僚队伍素质B.体现官吏选用的公平公正
C.使地方掌握了官吏任免权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9 . 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罗马法有“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等规定。《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对此归纳为:“使任何人不滥用自己的物乃系口口口口之所在。”引文中“口"应该填写的是
A.邻里和睦B.公共利益C.司法公正D.平民利益
10 . 据《大明会典)记载,“(文渊阁)公务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而各衙门章奏文移,亦止日行翰林院。”万历年间,翰林院掌院学士王图辞职,将院印封存,以致“诸事悉停。一应官吏俸银等项,俱不得支"。这说明当时
A.翰林院掌管国家机要事务B.官僚集团倾轧导致政事混乱
C.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D.专制皇权受到官僚体制的制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