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2014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材料二下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以金属冶炼的文物图片。



(4)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史书记载:罗马共和国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用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需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同一时期(春秋战国),我国的刀剑却锐利坚硬。


(5)依据材料三,为什么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比罗马共和国士兵所使用的更锐利坚硬?

材料四材料(1)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2)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3)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6)结合材料(1)、(2),提炼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7)阅读材料(3),从《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图中提取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3-01-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是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极大惊喜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鉴古可以知今”,这对我们或许有些启示。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从图二中可以获知哪些重要的信息?

材料二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一名游客在涠洲岛滴水丹屏沙滩枯



死的木麻黄树桩旁经过(2008年8月27日摄)

纵深数十米的海滩变成了水域,高大的木麻黄树因海浪淘涮根部而枯死,道路被海水淹没……北部湾最大的岛屿广西涠洲岛日渐被海水吞噬的景象触目惊心。据悉,气候变暖被认为是海岛部分陆地渐被海水吞噬的原因。

——新华社


请回答:
(2)指出AB两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工业革命的名称及最主要的标志。
(3)据材料三和你周边的生活实际,指出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3-01-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时期的“三公”改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人员(掌握实权)一是少府官员,属员尚书令由从前单纯为皇帝管理奏章文书发展到有权处理政务,出纳拿奏,操持机柄;二是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应对”;三是一些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军等,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到光武帝时期,“三公”有事反借尚书以达上,“三公”举荐的官吏反要由尚书“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以定取舍”。这样,尚书台实际上取代了三公府的地位,“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唐前期的三省长官逐渐被排除出宰相之列或被皇帝疏远,三省机构逐渐失去重心地位。唐后期和北宋前期,三省的职能逐渐被新的机构取代,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神宗元丰改制虽名义上按照《唐六典》恢复三省制度,但实际上三省已失去军事职权且“政柄归中书省”。南宋时期由于战事繁多,为简化政务流程,“始合三省为一”。这些变迁对元明清乃至后世的中央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贾玉英《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代“三公”改制和唐宋“三省”改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022-06-0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始于西汉的和亲政策,可从先秦时期华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婚姻中寻觅到踪迹。先秦时期,部落首领为自身的利益,采用联姻的方式建立利益同盟。春秋时期,华夏与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间及各诸侯国之间的联姻活动更为活跃。中原王朝之所以产生以婚姻结戎狄的观念,与其根深蒂固的家族宗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中原农耕社会以家族为核心,而家族又以血缘为依据,血缘则是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的,“夫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为宗庙,下以为继后世者也”。而将联姻运用到处理民族关系之中,并将之制度化,形成专门的政治策略,则始于汉高祖之时。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材料二   唐代前期,唐王朝以“天下之主”自居,在奉行“华夷一家”民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显示对外藩首领的恩宠,当时公主和亲相当频繁。在唐代有史记载的和亲公主16人中,前期(肃宗之前),有12人,作为和亲对象的少数民族多达6个,在地域上遍及西方、西北方、北方和东北方。安史之乱后,“华夷有别”观念占据主导,民族关系逆转,和亲次数锐减,只有4次,和亲对象均为回纥。在唐代前期“华夷一家”民族观念占据主导的前提下,唐王朝多将和亲作为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少数民族则多希望通过和亲来加强与唐王朝的关系,以得到扶持和奖掖。而中后期的和亲政策则成为唐王朝挽救岌岌可危局面的良方,此时和亲多为争取少数民族的军事支持,或是对其军事支持的奖赏。

——摘编自孙玉荣《论唐代民族关系变化对公主和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亲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亲政策的变化。
2022-06-06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北魏年间,古印度笈多王朝五次派遣使节到北魏京城洛阳访问,并馈赠骏马、金银、佛牙(指释迦牟尼的牙齿)等珍贵礼物。此类活动
A.有助于佛教的传播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C.实现了东亚的和平D.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022-06-0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眺、晃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

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2022-06-0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从西晋永嘉之乱、十六国到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刺激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与南方人民共同促进南方的开发。由此可知,影响南方开发的因素是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D.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由于元朝前期没有实施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于是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B.元杂剧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
C.废除科举客观上促进了戏曲发展
D.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