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辛亥革命后,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没有翻身解放的欢愉,反而徒增强制剪辫的担忧和纷扰,皇帝没了, 就没有王法的逻辑,在底层社会广泛流行。这表明辛亥革命(     
A.扫除陋习成效初显B.缺乏土地革命纲领
C.预期目标并未实现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022-02-1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西宁新华联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这主要在于郡县制(   
A.比分封制更为优越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有广泛地实施基础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宋时期大力推行“恩荫”之制,所有高级官员都可以荫若干人做官或进官,而不拘子弟乃至亲戚门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恩荫”之制
A.是宋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B.是产生“冗官”的重要原因
C.扩大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科举制难以发挥作用
5 . 日本答应俄、法、德三国交还辽东半岛的根本原因是
A.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B.还辽无损于日本在华特权
C.俄、法、德三国的强烈要求D.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割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此制度的实行,使中国的国家形态逐步脱离‘(夏商周)古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转向单一的中央集权模式。”材料中的“此制度”(  )
A.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B.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各项工作
C.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D.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7 .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说,“给予英人条约权利,在当日本系一时羁縻”,“亦不过权宜之计”,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降谕说:“从来敦笃邦交,端在讲信修睦,朝廷与东西各国通商立约,开诚布公,固已情谊交孚,毫无隔闵。”这一变化
A.表明清廷已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折射出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
C.反映出清廷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D.反映了清廷已丧失主权意识
2021-09-26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在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其中多 为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的政治性报刊。这一现象表明
A.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B."工农武装割据”已成广泛共识
C.中国的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D.国民革命重视农民的重要作用
9 .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派怡亲王载垣到河北通州与英法联军交涉,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声明到北京后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剿夷派认为这是外夷的狂悖,居心叵测,决不能容忍。载垣乃令清军捕拿英法谈判代表。这反映了
A.英法联军侵华蓄谋已久B.剿夷派力图维护国家主权
C.清廷缺乏近代国际意识D.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
2021-09-14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