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启蒙思想家普遍意识到,真正能够感受快乐和痛苦、幸福和悲伤的是单独的个人,而非组织或团体。这种人文情感促使他们不仅谴责宗教暴力,同时也对所处时代的世俗暴行大加声讨,促成了种种野蛮行为的取缔。这揭示出启蒙运动
A.排斥团体组织B.倡导个人主义
C.注重生活体验D.关注社会进步
2 . 美国联邦党人麦迪逊谈美国制宪目的时说:“在一个多数人终会变成无产者的国家里,有产者的财产权在本质上是脆弱的。这种脆弱性成了制宪者们关注多数人暴政威胁的焦点。”麦迪逊意在说明美国
A.民主共和制捍卫多数人利益B.1787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
C.联邦宪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D.权力制衡原则存在一些缺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更能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作者意在
A.为欧洲殖民侵略者的罪恶进行辩解B.强调疾病、瘟疫等是殖民者的重要武器
C.说明疾病、瘟疫是印第安人锐减的重要原因D.提醒印第安人应该加强疾病的防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A.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劳动是生命的底色,劳动教育是全面育人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劳动教育长期缺失。近代以来,劳动教育在思想和实践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民国元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开设手工、家事、因艺、缝纫、农业等劳动课程,提倡一种领向于职业养成的劳动教育:1932年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电要求设置专门的劳作课程以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摘编自陈南《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在过渡时期,我国效仿苏联模式,初步建立起劳动技术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理念上对劳动教育的方针进行审慎的调整,并在实践层面加强对劳动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人才,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昌、申慧宁《我因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中国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7年1月,上海全市有工会187个,会员7.6万人。到1927年3月,工会猛增至502个,会员达到82万多人,加入工会的工人约占当时工人总人数的23%。与这一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国共合作的实现D.北伐的胜利进军
8 . 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年)认为,教育要对学生引进体育训练和军事训练,其基本精神是不仅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大方和文雅的举止、动作的柔切性及形态的端庄。维多里诺这一教育思想
A.阐明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长期束缚
C.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D.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在其伯父、皇帝查士丁统治时期已参与朝政。527年,查士丁尼继位为皇帝且野心勃勃。他东征西讨,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湖。查士丁尼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对政府里的腐败作风上,加强内政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着手大兴土木,建筑碱堡、修道院和教堂,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其中的一座;强调用法律加强和维护奴隶制生产关系,着手编制法典工作,以重建大一统的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死后,法学家将其敕令125条编成《新律》,作为法典的组成部分,《民法大全》最终形成。

——摘编自《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北师大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士丁尼功绩显著的原因。
2021-12-29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考补习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陆游学”是17-19世纪初英国盛行的一种生活和文化交流现象。光荣革命后,军事经验不再是新型政府公职人员的主要评判标准,崇尚经验主义哲学的英国人对实地考察情有独钟,青年精英们进入公学、大学后完成1~3年的游学,才算完成成长必修课。游学主要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和意大利名城。贵族子弟们要去学习各国礼仪,研习舞蹈、箭术和骑术;要精通各国上流社会重视的法语,以备将来在政坛和外交界使用;还要考察各国社会民情和政治、法律制度,提高对不同民族文化的鉴赏力。

——摘编自阎照祥《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探要》

材料二   1912年初,在教育总长蔡元培支持下,“留法俭学会”成立,提出“欲造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留法学生蔡和森“猛看猛译”,获得了大量关于欧洲和俄国革命的消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20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支部之一。后不断扩大的旅欧党团组织,创立共产主义研究会,开展华工工作,成立出版委员会,邓小平负责编辑刻印的党团机关刊物《赤光》,成为旅欧华人中极受欢迎的刊物。

——摘编自易化《负笈渡海,追求真理-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材料谈谈对游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