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因繁多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一个人无法管理,故设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到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预机务,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批答出自御笔”。宣德初年,明宣宗开始让内阁和个别部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子疏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呈皇帝“易红书批出”。及至正统初年,因英宗朱祁镇9岁登基,年龄幼小,太皇太后全权委政内阁,使内阁票拟制度化。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率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虽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顿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初,内阁、议政处、南书房三者的职掌分别是:“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其特须诏旨,由南书房、翰林院视草。”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后,大权归之,“机要章奏皆下焉。诏旨有明发、有密寄,由(军机)大臣面呈指挥具稿以进。自是内阁票拟特寻常吏事,而政本悉出机庭,兼议政,视草而一之”。至乾隆时,内阁权更轻,票拟本章只是例行公事,“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摘编自[]管世铭(鹤半巢诗集·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首辅和宰相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内阁地位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 . 是中国人口的飞跃时期。

材料一   清朝人口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引自《清实录》

材料二   清朝初期,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增丁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上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前一年;银作为定额,新滋生人丁,一律“永不加赋”。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使清查人丁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意义,长期未再进行。

在清政府重农政策的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在社会局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口增长趋势形成并持续较长时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分别指出材料-中不同阶段的清朝人口统计数据变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与汉代相比仍然在不断发展,并非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精耕细作的农业在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畜牧业成分较之前相比大幅增加。这种变化(     
A.弥补了北人南迁的不利影响B.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C.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再次统一
6 . 如图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民意调中民众认为共产主义“威胁很大”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美苏争霸重点发生转移B.东西德国统一趋势加强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增强D.东西方的局势有所缓和
2022-05-07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六)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边界的概念应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而出现的。西周时期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尚无明确的边界。例如宋郑之间直到春秋末期,还有隙地六邑,两国相约不准占有,两国之间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边界了。春秋中期,秦国曾派遣大军攻打郑国,途经晋、周二国,如入无人之境,不但晋、周两国不加干涉,郑国也没有一点外敌入侵的消息。只是秦军临近郑国都城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弦高一面稳住秦军,一面派人回国通知做好战备,这才化解了郑国遭到突袭的厄运。这也是当时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存在大片隙地的佐证。

——摘编自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一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五霸”.战国时期的“七雄”,都是在土地争夺过程中消灭了诸多小的诸侯国,不断扩张自己的控制范围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最初的长城,是强国在吞并其他诸侯国或夺取了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空地后修筑的对新获取的土地加以保护的军事设施。后来,一些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的诸侯国为了防止自己的土地被敌国夺走,也修筑长城加以护卫。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统治者纷纷在北方地区修筑长城,这既是为了巩固向北方地区开拓的土地,也是为了减少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汉初,长城一度废弛,因为北部边境地域辽阔,战线极长,后勤供应困难,战争消耗高,民众负担重。名臣晁错曾分祈说“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慳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嗬》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至秦汉时期国家边境意识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修筑长城的影响。
8 .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如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B.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D.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2022-09-03更新 | 2493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西北地区的党项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西夏建国(公元1038年)后,夏景宗李元昊亲自主持修筑了兴庆府黄河灌区(从今宁夏吴忠市至石嘴山市惠农区),从而使贺兰山东部兴庆府、灵州一带沙漠变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夏的这一措施(     
A.增强了宋夏之间的水利技术交流B.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
C.适应了经济重心变化的总体趋势D.得益于庆历和议的达成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年,中书舍人缺五员,德宗不给补员,如有诏敕需要拟定,命翰林院随侍自己左右的翰林学士代拟。面对“财政枯竭,国用不给”的局面,中央设立各种专使。随事设使,使得“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尚书省“旧章多废”。

——摘编自吴枫《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职位变迁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唐时期三省六部体制被破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被破坏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