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822日,希特勒宣称“毁灭波兰是我们的第一号任务”。2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附属秘密议定书》中规定:“在一旦波兰国家所属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将大体上以比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9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9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但未按照盟约从空中和陆上发动攻势以缓解波兰所受到的致命打击。917日,苏军入侵波兰。106日,英法拒绝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议,声称要把战争进行到底,宣称恢复战前的波兰国家是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同时,英法支持成立了以资产阶级温和派为主的波兰流亡政府,在波兰侨民中组建了武装力量,参加了保卫法英的战斗。法国沦亡后,波兰流亡政府迁到伦敦。

——摘编自程人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舞台上的波兰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对待德国入侵波兰的态度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应对德国入侵波兰的举措并说明其原因。
2 . 1956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半年内首先改善3000余名学术地位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医疗条件;清华大学规定教授、副教授凭“优待通行证”可在就医、就餐、消费时享受优先待遇。以上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B.促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C.激发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D.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
2022-05-13更新 | 27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定位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8年,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宣称,“只要让我们继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策,我们借上帝之助,很快将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的日子”。这反映当时美国
A.经济发展正常有序B.两党竞争异常激烈
C.对社会发展缺乏理性判断D.国家干预推动了经济发展
4 . 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
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
2022-05-13更新 | 1694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定位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882年6月,在上海上市交易的股票仅有10种。到1883 年4月,则达到29种,而且股票市场价格均超过了票面额,有的甚至超过数倍,股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这体现了当时(     
A.中国社会面临剧烈转型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充裕
C.上海股市蕴含巨大风险D.新兴工业倍受投资者的追捧
6 . 1975年初,世界石油价格比1974年秋提高4倍,而在1974年至1975年苏联售给东欧的各种石油产品的单价实际只增长了87%。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转而加强发展同西方特别是同美国的石油贸易,以至于削减对东欧的石油出口。这表明苏联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出口B.能源贸易着眼于政治利益
C.石油输出服务美苏对抗战略D.将欧洲地区视为冷战重心
7 . 冷战初期,美国对民主德国采取“不承认”政策,并以美占区广播电台作为主要工具对其发动广泛的心理战,大搞舆论宣传,传播美国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企图使民主德国”自由化”。美国政府这一做法
A.促进了德国民主化改造B.意图争取中间地带国家
C.试图分化社会主义阵营D.级和了紧张的国际局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狄德罗主张:初等教育应该设有阅读、写字、算术和公民道德等课程;中等教育必须提供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和天文学等科目,还应建立各门学科的教育研室、解剖室和实验室。这反映出狄德罗
A.对公民理性素养的重视B.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C.强调培养公民道德素质D.推崇循序渐进的教育改革
9 . 北宋程颢主张:“天生蒸民(百姓),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井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这一思想
A.旨在限制君主专制独裁B.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D.否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022-05-11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崇左、贺州、河池、来宾市2022届高考5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均出现人力资源不足、兵源短缺的现象,英法开始大规模招募外国劳工。中国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派出约十四万劳工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意在从德国人手里夺回青岛,更希望为中国在战后和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分得一杯羹。驻法三年期间,华工们在战场上从事挖战壕、掩体以及清扫战场等基础性工作,他们以牺牲约3000人的代价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指出“我们想要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在战争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他们还与中国留学生共三万多人日日游行,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摘编自李文彬《一战赴法华工状况及其爱国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法的历史影响。
2022-05-11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崇左、贺州、河池、来宾市2022届高考5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