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轴心逐渐由过去以资产为特征。转化为以职业为特征。1970 年,美国白领人数与蓝领工人的比例为5:41980 年,美国白领已占劳动力市场的50%以上。同时,以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学历的白领雇员、一部分蓝领雇员以及政府文官等为主体结构的中产阶级群体逐渐形成。

——摘编自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人数与规模有所萎缩。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滑落到社会底层的中产人士约有380万人。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14%。同时,社会财富两极分化加剧,1974年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的财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而到了2007年,这个比例已经扩大到23. 5%。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也使中产阶级的生活极不稳定。在美国,1981- 1984年,《财富》杂志前500强企业共裁掉了300 万份工作,1989年的48.5万失业者中,有65%是管理者、专业人士和办公室职员,20世纪90年代初,大企业的雇佣率从1970年的21%下降到10%

——摘编自沈瑞英《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出现困境的背景。
2022-11-04更新 | 686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洛平许济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既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的影响。
2022-03-1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07-18更新 | 221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自南北朝后期便开始探索考试选官的方法。隋唐间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唐代手工造纸产量颇大,雕版印刷渐趋流行,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冯天瑜《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原则兼顾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特点及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6 . 1926年,这首借用儿歌《两只老虎》曲调重新填词的《国民革命歌》,唱遍了大江南北。歌词“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反映了国民革命的(       
A.背景B.目标C.作用D.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初期双边外交和多变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2022-11-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君士坦丁一世(272年或274年—337年),罗马帝国奥古斯都(306—337年在位)。成为君主后的君士坦丁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经济、政治和道德衰败,从宗教中寻求解脱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一方面,罗马帝国以其传统宗教多神教为主要信仰,基督教长期遭受打压。另一方面,帝国中也有不少人已经接受了基督教,其中既有普通平民大众,也有达官贵人。公元313年2月,君士坦丁发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异教一样是帝国的合法宗教,允许“绝对信仰自由”,承认基督教受法律保护。君士坦丁还不断重申他的统治来自上帝,着手对基督教会进行改造,使自己成为全国性的大主教,利用教会组织恢复帝国的行政管理。君士坦丁将十字标志印于军旗之上,基督徒将其看成是耶稣的号召,而多神教则以之为旧信仰的复兴,从而使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在十字军旗之下获得了信心,甘愿为神灵而战。

——摘编自刘钊《君士坦丁与“米兰敕令”的政治动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的历史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会馆、公所是自隋唐以来兴起的工商业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兴盛于清代,并日益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会馆有较浓厚的地域乡土色彩,大部分以商人的原籍地来命名,也具有行业性质的内涵。除了促成土、客商帮共同协商交易规范、维护客籍商帮在经商地的利益之外,重在发挥乡土宗亲关系,办理殡舍、义冢、善堂、义塾、留医所等善举。

商人会馆,至道光以降便趋于停滞,而公所却赶上甚至超过了会馆。公所开始成为不分籍贯的同业组织。公所为同业议事办公之所,主要规范协调本行业的商品价格、质量、供销等,同时也针对本行业做一些资助老病废疾等善事。

——摘编自陶希东《共建共享——论社会治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城市基层治理的变化,并说明会馆兴盛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城市基层治理发展的意义。
10 . 1982年春,新加坡开展“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提出“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弊端凸显
B.新加坡传统封建残余思想蔓延
C.美苏冷战对抗加剧
D.全球化加剧了移民社会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