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D.恢复国民经济
2022-10-27更新 | 4124次组卷 | 30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体系完善B.宗室素质下降C.吏治腐败严重D.君主专制加强
2022-10-27更新 | 399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124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王权的衰落B.对自然的崇拜C.文字的发展D.对科学的探索
2022-10-27更新 | 3819次组卷 | 28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2-10-27更新 | 2313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
2022-10-27更新 | 4336次组卷 | 35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寄生在南美洲红色仙人掌上的一种小昆虫的血液,曾是制作胭脂红颜色的原料。印加人把这种胭脂虫视为奇珍异宝,密不告人。后来西班牙殖民者也将其视为重大商业机密,不容他国染指,借以牟取暴利。19世纪,一名法国人在南美种植园窃得这种昆虫,开始在欧洲培育,打破了西班牙对此种颜料的长期垄断。胭脂红颜色的原料从秘密到广为人知的既成事实,最适合用来说明(     
A.细节描述是历史书写的有益方式B.时空观念是历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C.资源垄断是历史解释的首要内容D.偶然事件是历史必然的重要体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022-09-11更新 | 282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2022-09-11更新 | 1932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2022-09-11更新 | 309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