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2022-02-28更新 | 1991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08 背景(原因)、影响(评价)类非选择题-2022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民党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之前,经过民国初年两届政府的努力,中国社会已经实现了由封建文官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初步转变,这就使国民政府有可能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公务员制度。国民党政府针对国家官吏队伍的实际情况,按循序渐进的方针,有计划地推进公务员制度。对各机关在职官吏进行审查,对照公务员任职资格予以甄别。1933年3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对公务员的任用资格、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定《考试法》,对考试种类、时间、内容等作了规定。1930年1月6日考试院成立,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便开始了正常运作。为保证公务员忠实地服务于国民党政府,1931年6月2日颁布了《官吏服务规程》,明确公务员的权利。这样,经过7年多的努力,国民党政府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

——窦泽秀《1929一1937年国民党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反思》

材料二   新中国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施行以来,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务员管理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公务员考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来源、经历、专业、学历结构得到 极 大 优 化。2018 年 12 月23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颁布。修订工作中,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旗帜鲜明讲政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体现到公务员法修订过程和具体规定中。坚持问题导向,巩固改革成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要求。广泛听取、认真吸纳各级机关、广大公务员、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使公务员法的修改更能反映时代声音,体现实践要求。

——盛若蔚《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完善》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方式。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我国在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那些成就?2018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遵循了哪些原则?
2022-02-08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9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5 . 思考方向1:参加大炼钢铁的人力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6左右。小高炉、土高炉的数量也多得惊人。7月底,有3万多座。8月底,增至17万座。9月底,猛增至60多万座。10月底,达到了几百万座。不但工厂、公社,而且机关、学校和部门,到处建起了土高炉,办起了炼铁场。全民炼钢,原料极其缺乏。炼铁用的焦煤缺乏,就用普通煤炭。煤炭不够,就砍伐树木烧成木炭代替。高品位的矿石缺乏,就用低品位的矿石代替。没有矿石的地方,甚至把家庭做饭用得铁锅(因办起了公共食堂暂无用处)和其他铁器砸碎,当成了炼铁的原料。大中型钢铁企业也大搞群众运动,破除旧的规章制度,不顾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片面追求产量,盲目硬拼设备,导致了生产秩序混乱,引发了不少事故。

思考方向2:文化工作的“大跃进”,提出了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的要求。有些地方还提出了每个县出一个鲁迅和郭沫若的荒唐口号。作家和艺术家们在“写中心”、“唱中心”和“画中心”的要求下,被迫制定自己的“跃进”计划,大放“创作卫星”,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大跃进”的标语口号式的,一味堆砌豪言壮语,严重脱离客观实际的假、大、空的作品,对“大跃进”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思考方向3:在教育界,开展了“插红旗”、“拔白旗”和红专辩论等活动,一些对“大跃进”的做法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专家教授受到了批判,由于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过多地组织师生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使课堂教学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受到很大冲击。原由中央管理的一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也被下放给地方管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短时间内,各地办起了大量的红专大学、业余大学和工农大学,不但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还导致了极大的浪费。广泛开展的扫除文盲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是浮夸,截止7月底,就有639个县市和黑龙江、吉林、浙江、甘肃等省宣布基本扫除了文盲。

此外,理论、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方面,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跃进”计划,纷纷投入“大跃进”的浪潮。就连统计工作,也提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方针和实现“大跃进”的要求。使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


图1

图2

——摘编自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曲折探索1956-1966

材料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社,全国就有51个。公社既是政权组织,又是经济组织,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都集中到公社。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的几十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为了保证公有化程度,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收归集体所有,家庭副业、小商小贩以及集市贸易等也都被取消。供给制主要是指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图1)此外,还有些公社实行基本生活资料如吃饭、穿衣等不要钱的供给制,更有少数公社实行全供给制,即衣、食、住、行、生、老、病、学、育、婚、乐全由公社包干的办法。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所谓组织军事化,就是说公社的劳动组织应当像军队那样地有组织有纪律。人民公社的各级生产组织中,建立相应的民兵组织,按团、营、排、班编制,实现全民皆兵。(图2)所谓行动战斗化,就是像打仗一样,实行大兵团作战,搞打破社界、乡界、县界的大协作。所谓生活集体化,就是人民公社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生活的组织者。人民公社普遍兴办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纫组、理发室、公共浴室、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集体化生活。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设问环节:
(1)依据材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2)两幅图片展现的历史现象是否都能全面反映当时的现实情况?如果不能,请进行辨析说明。
2022-03-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史料阅读的读、析、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治后,积极招徕中国商人到马尼拉贸易。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前往菲律宾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马尼拉由西班牙商船运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再转销到墨西哥内地和其他拉美地区。西属美洲的贵族以穿中国丝绸的衣服为荣耀,瓷器甚至成为观赏的艺术珍品。隆庆五年(1571)至明末,经由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总计约为4000万两。拉丁美洲的番薯、花生、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沿着这条航线传入福建,乃至全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持续了两个半世纪,1815年,“麦哲伦”号离开阿卡普尔科返回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终落下帷幕。


——摘编自廖大珂《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是一个复杂的贸易体系。其中三角贸易的地位十分突出。三角贸易是指由欧洲人在欧洲、非洲、美洲间进行的,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贸易活动。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经由葡萄牙运到了海地。随着甘蔗种植园在西印度群岛迅速发展,奴隶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大西洋三角贸易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三角贸易外,还存在着多种直接贸易,如欧非间的直接贸易、欧美间的直接贸易、美非间的直接贸易等。1669~1701年间,英国从北美和西印度群岛进口的烟草价值年均24.9万镑,蔗糖价值年均63万镑。1722~1724年,英国出口到美洲和非洲的工业品总额达67.9万镑。法国与北美殖民地的贸易规模也不断膨胀。1716年时,法国有17.1%的贸易是与殖民地之间展开的。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相比,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有何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围绕“16~18世纪的世界”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作简要说明。
2022-02-03更新 | 27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勿忘国耻”!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勿忘国耻”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活动
1928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定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
2021-08-24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二轮拔高卷07-【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8 . 律令制度是日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从归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口中得知唐朝“法式备定”后,统治者决意改革政治制度,编纂法典。757年开始实施的《养老律令》(“养老”为当时天皇年号)篇目与唐《永徽律》完全一致。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日本班田收授规定贵族的属民、奴婢按农民标准的三分之一授田,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再如唐朝州、县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日本国、郡、里三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国司由中央派遣外,郡、里长官都由当地有势力的豪族地主担任。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中华法系》等


阅读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日本律令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以上特点形成的背景。
2022-07-10更新 | 166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1次组卷 | 7卷引用:三轮冲刺卷20-【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49次组卷 | 7卷引用:11 新型城镇化战略(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