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材料内容描述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2024-04-09更新 | 221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讲到“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关系,有学者举例说:“《史记》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忆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一手史料”即为历史评析,“二手史料”即为历史叙述
B.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一手、二手史料”的相互印证之上
C.“一手史料”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往往要高于“二手史料”
D.“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关于公车上书一事,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乃合十八省举人……为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等档案编成《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提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可以得出
A.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B.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史实
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
2021-12-20更新 | 10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0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10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秦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A.历史真相只能依靠考古发掘B.考古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证据印证D.二手史料的可信度不高
2022-04-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石壁上发现了北魏皇帝祭祖祝文,文字内容与《魏书》相关记载相同。据此可知(     
A.据实物史料即可得历史真相B.石壁祭祖祝文属于二手史料
C.实物史料能与文献记载互证D.石壁文字是孝文帝的祭祖文
2022-12-03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北大附属宿迁实验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内容。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