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材料三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 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街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3)材料三、四对待“上书”焦点问题的阐述有何不同?
(4)从史料类型(即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官方正史、私人日记,或者一手材料、二手材料)角度评析材料三、四论点依据的价值。
2022-01-11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绝对可信
B.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最不可靠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历史真相也呈现出多元特征
D.历史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2023-11-2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讲到“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关系,有学者举例说:“《史记》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因为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或以事后追忆的方式来描述的,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第二手史料’;如果我们要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这些‘第二手史料’就自然成为‘第一手史料’了。当然,《史记》中也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这些‘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第一手史料’”。该学者旨在说明
A.“一手史料”即为历史评析,“二手史料”即为历史叙述
B.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一手、二手史料”的相互印证之上
C.“一手史料”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往往要高于“二手史料”
D.“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王安石变法造成制度过于僵化、政治风气因循守旧的局限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2021-12-28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关于公车上书一事,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乃合十八省举人……为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等档案编成《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提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由此可以得出
A.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B.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史实
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
2021-12-20更新 | 10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抽测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7 .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宜侯矢簋宜侯矢()簋(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材料二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2024-02-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广西贵港·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意义。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3-12-22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6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0 . 该图片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何尊的出土为研究西周早期的历史提供了(     
   
A.实物史料B.口述史料C.图像史料D.二手史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