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538日,在约翰逊总统的批准下,美国海军陆战队两个营在南越的岘港登陆,标志着美国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南越的开端。随后的196547日,约翰逊总统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了关于越南问题的演讲,解释了美国介入越南的原因。约翰逊提出了三个理由:首先,美国要恪守对南越的承诺,指出自1954年以来,每一位美国总统都向南越人民提供了支持,帮助其建设和保卫自己。不履行这一承诺将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其次,为了巩固世界秩序,约翰逊强调全球人民相信在受到攻击时可以依靠美国。放弃越南将动摇各国对美国承诺和言辞重要性的信心。最后,为了避免力量对比的变化,约翰逊警告称在越南的撤退不会结束冲突,而是导致战斗在其他国家重新爆发。他强调侵略者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从一个战场上的撤退只是为了为下一个战场做准备,必须坚持防止力量越过一定界限的原则。

——《世界领导地位的荣耀和负担:信誉焦虑与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军事干预》

材料二   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应当十分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例如我们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泰国的条约义务;但是,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自己承担起解决的责任。

——尼克松在关岛关于亚洲政策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5年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关岛讲话的背景。
(3)概述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的具体措施及其实质。
2024-05-3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兴中学、泰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叶种植在印度的萌芽源于英国博物学对海外经济作物的移植热潮。阿萨姆土生茶树的发现成为了英国摆脱对华茶依赖的关键点。阿萨姆茶叶试验种植与生产获得成功后很快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带动了印度北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的茶业发展。英属印度茶业采用了英国殖民统治背景下资本主义工资制结合半奴隶制种植园的生产和组织形式,大量引进外来劳工成为廉价的非自由劳动力,压低生产成本;加之以英国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机械技术,实现茶叶种植与加工技术的科学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印茶获取了在国际茶叶贸易上的成本比较优势,但大规模的茶业移民劳工给英属印度的近代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种因素的交织使其成为了阿萨姆民族分裂问题的重要源头和发展阶段。

——摘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概括印度茶业种植业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印度茶业种植业的影响。
2024-05-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在成都设茶场司,在熙河设买马司,分别管理买卖川蜀茶叶、交易番区马匹事宜。……川陕甘一带人口稠密、村镇密布,有大道,有捷径,道路呈网状分布。官府在四川至熙河道路的沿途“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或差发厢兵,或招募苦力,充当脚夫运输茶叶。同时官府以盐引之法鼓励川商参与茶运。通过茶马贸易昔日以军政用途为主的唐蕃古道蜕变为商贸繁荣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张洁《茶马古道线路兴替:基于官办茶马贸易的考查》

材料二   明初,政府在“以茶驭番”方针指导下,从茶叶的产销到马匹的交易管理都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管理体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官营体制内难以克服的弊端,茶马贸易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于是弘治三年,明廷出台“召商中茶”政策,“令陕西巡抚布政使司出榜招商中,给引赴巡茶御史处挂号,于产茶地方收买茶斤,运赴原定茶马司,以十分之率,六分听其货卖,四分验收入官。”允许商人参与茶马贸易活动。

——摘编自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发展茶马贸易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明代茶马贸易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中国的茶马贸易。
2024-01-2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年),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联邦制所体现的权力结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是如何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的。
(2)从君主的权力方面,谈谈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并联系两国政治体制确立的背景分析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的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帆船贸易”的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大帆船贸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23-07-2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7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6大核心考点+45道高频非选择题)(江苏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1221日,英国照会美国,表示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困难,32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具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19473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这就是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材料二   1969725日,尼克松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他说:“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候了: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后来这一政策被称为“尼克松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的异同,并简析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
2023-06-27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8 世界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优先发展轻工业就是自杀,苏联重工业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他提出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即创造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去发展重工业,否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苏联体制的保守和僵化却更趋严重。1984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仅为2.6%,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速度的最低点。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手苏联政坛,在1986年的苏共二十七大上,他提出经济要实行加速发展战略,认为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并非适销对路而是积压在仓库里,不能算是加速发展。工厂、农场、农庄实行自筹资金,取消对本企业生产食品的副业的限制,扩大合作社的活动,鼓励小生产和小商品的个体劳动,关闭不赢利的工厂。但1986~1988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只有1.8%。于是,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要完善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使改革的重点开始了转向。

——摘编自李晓辉《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提出以“最高速度”政策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工业建设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的背景,并概括该战略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重点的转向。
2023-06-29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8 世界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8 .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二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时序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冲击两极格局的国际因素。
(3)综合材料,概括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历程。
2024-05-2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题
10 . 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
1—210—1414—18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4-04-24更新 | 75次组卷 | 47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