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为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的中枢机构位置分布示意图(局部),据此信息,判断图1与图2处于

                         图1                                                                                                    图2
①东汉                    ②南北朝             ③南宋                 ④清朝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4-0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

(1)以上三幅图是秦、隋、元三个朝代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示意图。观察图片分别指出三幅图对应的朝代。
(2)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的分布与政治、经济(包括人口数量)等有密切关系。从秦到元一级地方行政区治所南北密度分布有何变化?并简析导致其变化的具体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唐朝三省位置图,该图文说明唐朝三省

①都位于宫城之内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
②空间布局体现决策权与行政权的统一
③尚书省对门下省诏令具有一定否决权
④职权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某学生绘制了抗战时期的时间轴(部分),如下图。图中空格处应该填写的事件是
A.东北抗日联军成立B.平型关大捷C.百团大战D.辽沈战役
5 . 建国以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2、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材料二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中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主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2)结合所学,列举祖国统一大业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3)请你为改革开放40周年写一份解说词。
6 . 国家治理

材料一   

材料二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成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北宋的陆路交通网络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以开封为中心的滑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开封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行业门类多达二十多种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日常需求。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泞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摘编自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并从地方行政制度的角度进行说明。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论述北宋建都开封的利弊。
7 . 结合下侧《辛亥革命形势图》,对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完成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C.充分发动了全国各地群众的力量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022-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1-09-06更新 | 6421次组卷 | 46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021-09-06更新 | 7478次组卷 | 7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
10 .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

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


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


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汉书.循吏传》


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