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确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着力拉拢士人。宋太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地开科取士,广泛吸纳读书人参与宋朝政治,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的热情,社会上兴起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随之大兴。宋仁宗时初步恢复了从太学、国子监到州、县学的官办教育。到宋徽宗朝,在学人数有二十一万余员。民间创办的私人书院在宋朝也大行其道,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教育还出现了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南方的文化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了,南方读书人考中科举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北方,这种现象甚至一度引起了北方官员的不满。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大都围绕科举考试来安排教学,故其教学内容偏重经学、诗赋,铸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发达的宋代教育,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虽在兵燹之中,却相当重视教育对于富国、强国的积极作用,进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从某种程度来说,晚清时期的教育比社会一些其他领域更早地踏上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晚清时期,教育近代化变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国,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教育近代化的被动性,变革是非系统且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的演进,既有传统文化的自觉,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由于无法真正地充实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学为体”便聚焦在维护皇权统治上,而非造就新人;“西学”在教育上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中体西用”的宗旨面临着“体用不二”的挑战,近代化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也产生了伦理危机,对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提出了挑战。道德体系及道德教育模式解构与建构的乏力,从社会伦理关系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摘编自戴红宇、张荣伟《论晚清教育的变革与断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教育发展的趋势,并概述其出现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在1990年1月5日的七国集团会议上,当美国提出一种用于美欧联结的“合适的机制”的设想时,法国代表针锋相对地指出“欧洲必须为美、苏同时撤离欧洲做好准备”。这体现出
A.两极格局瓦解的破坏性B.多极化趋势的显著加强
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速D.法国对美苏霸权的挑战
3 . 近年来,在欧洲多国,反对现行移民政策、敌视欧洲一体化、批评欧元体质、反对财政紧缩等被传统政治力量视作离经叛道的主张……迎合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诉求,帮助打着上诉旗号的政党在大选中取得“显著的成功”上述民粹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发展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对欧洲冲击逐渐加大B.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体化的障碍
C.欧洲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欧洲各国社会分裂现象日趋加剧
2022-03-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4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
A.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B.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
C.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D.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英国普遍推行“委托立法”制度,即议会通过的法案,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给内阁大臣或地方当局去规定施行细则。这种“委托立法”的出现表明在英国
A.内阁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被破坏
C.内阁权力有扩大的趋势D.议会已完全沦为内阁的附庸
7 . 有学者指出:中国飞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不分伯仲,美国虽仍居世界首位,但无法独霸天下,它的盟国对其“向心力大大减弱”,西欧国家开始表现出比以往更大的独立性,不再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欧洲中心”比跨大西洋方针更具吸引力,日本也在弱化对美国的军事政治依赖关系。该学者意在
A.揭示美国单边主义即将破产B.倡导大国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C.阐释国际力量已经走向失衡D.说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性、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度萌芽,至秦统一中国最后完成。到元代,地方行政与中央一样,形成许多单独的行政体系,如在军事上统属于枢密院的镇抚卫所,监察上统属于御史台的肃政廉访(提刑按察)司,以及统属中央各专门职事部门的诸路匠人总管府、提举司和主管专门事务的局、所、司、库等,都独立于地方行政之外。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第二届大陆会议起草的《邦联条例》于1781年正式生效。从形式上看,邦联合国会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于一身,实际上“它只能执行这个邦联13个州中9个州同意的事情”。1787年制宪会议开幕,经过反复辩论达成协议:(1)中央的权力是明确列举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明确列举的权力不得受地方侵犯。(2)中央立法居最高地位,对各州法律有约束力,各州不得与之违背。(3)国会有权为行使宪法权力制定必要而又适当的法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独立初的美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上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     
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
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涉及军机处的一些现象。表中变化(     
清初“奏折直达皇帝,臣僚不得与闻”成为成例
乾隆时和珅“在军机时,虑人举发,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嘉庆时闲杂人等“借回事画稿为名”聚集军机处周围,虽经整肃好转,但是不久“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
A.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B.反映了军机处的性质发生变化
C.显示出军机处规模扩大D.表明军机处的保密原则被破坏
2022-07-06更新 | 4475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