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33处,包括北京大学红楼和遵义会议会址。


有学者阐述北京大学红楼的入选理由:

北京大学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1918年至1923年间,这里汇集了一批中国先进的专家学者和知识青年,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就设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胡适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他们以北大红楼为平台,传播进步思想,为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而学习、思索、辩论、实践。这里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我们今天重温五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并简述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意义。
2023-02-1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9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019-01-30更新 | 2939次组卷 | 49卷引用:安徽省阜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5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史料历史解释
A“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A
B.B
C.C
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7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B.美国的《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2021-08-10更新 | 179次组卷 | 6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提出,采取“一边倒”是中共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增强国力、寻找能够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的伙伴等方面的现实需要。

有些学者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美国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认同,以及对国际政治形势的估计是建立在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必然胜利的思想理论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共的国际政治立场就是加入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摘自董振瑞《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研究述评》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一边倒”的总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前,新中国坚定地实践着“一边倒”外交战略。这一外交政策使新中国获得发展机会,但也造成外交上的不平衡。这限制了新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朝鲜战争结束后,多种因素促成“一边倒”外交战略不断弱化,为新中国执行新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契机。

——摘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概括上述两个观点的分歧。你赞同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的不平衡”的原因。指出为打破这种不平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外交努力。
2021-03-0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城邦耸立于一切小集团之上,耸立于各种次要的团体之上,它赋予一切集团和团体以意义和价值。最高的幸福在于参与城邦本身的生活和活动,而家庭以及朋友和财产,只有作为这种最高幸福的组成部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人享有乐趣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希腊
A.家庭财产属于城邦公有B.公民幸福取决于参与城邦政治
C.城邦利益高于个体自由D.团体的价值来源于城邦的赋予
10 .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具体作为在其时代中的作用,对史料的解读也更为客观。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A.袁世凯确实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好事情
B.袁世凯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其称帝闹剧是源于家人和部署的怂恿
D.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