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在1869年的“得克萨斯诉怀特案”的判决中,首席大法官素斯指出联邦内各州的联系是“经由以联邦宪法为主的法律所保障的,而非人为的和任意的”,联邦只能是永久的和不可分解的,这一判决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B.扩大了最高法院的权力
C.否定了州权平等的理论
D.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2 . 下图为1949~2008年中国新增建交国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D.“文化大革命”扩大了中国的政治影响
2019-02-17更新 | 491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天门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卷
3 .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D.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2019-01-30更新 | 294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5届湖北仙桃市沔州中学荣怀学校5月冲刺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4 .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5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19-01-30更新 | 2305次组卷 | 61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天门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卷
6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019-01-30更新 | 504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届湖北省天门中学高三4月监测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2019-01-30更新 | 1425次组卷 | 54卷引用:2011届湖北省天门市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作家末广铁肠创作的小说《哑旅行》著于1889—1891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晚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日本绅士隐太郎因慕“西文西学最合时趋”,又听得游历西洋的人都有名望,乃乘汽船从日本横滨出发,先后游历了美、英、法等国。期间虽偶有懂外语者或者友人帮助,但因时有失散,或者翻译水平低,导致语言不通,在饮食、居住、交通、游玩等方面闹出许多笑话。在纽约参观蜡人馆时,误以真人为假人;在伦敦,因寻人不遇,险被马车撞倒,还因“Bath”读音不正,误至“Bus”站;去往法国时,又误买了至比利时的船票,复从比利时乘船至法国的加伦,再从加伦转乘火车前往巴黎。虽然多有曲折,但是隐太郎也见识了伦敦的“地底铁路”以及立在当路上的“电信电话杆子”,还有巴黎“男人收税——法郎,女人无税”的舞场。在巴黎游玩后,隐太郎乘船取道东南亚,来到当时世界“四大埠头”的末站上海,住进日本人在美租界铁马路开设的东亚洋行,遍游上海滩的风花雪月后,始返回日本。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时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出奔是一种离开母国前往他国的行为。到了战国时期,接受国会根据出奔者的才识和名望授予官职,如齐宜王以苏秦为客卿;荀子奔楚后,春申君以其为兰陵令。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出奔行为
A.严重损害了母国利益
B.加速世卿世禄制的瓦解
C.加强了宗法依附关系
D.导致“士”阶层的兴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认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根据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的评价,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任选一角度,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需有史实依据)
2018-12-11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