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6 道试题
1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建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政治变动十分剧烈,经济有了大幅度发展,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促使西周以来的社会秩序逐渐解体,迫使统治者对传统治国方式进行调整。兼并战争的日益激化,更加推动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变法运动逐渐成为战国的一股潮流。

——摘编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5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派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舰炮利,他们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当《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5(上)>》

材料三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没有取得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在地方上推行的政治制度,并说明战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列强侵略加深,国内怎么应对,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5 . 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其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材料二

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奋斗的革命目标。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道路。
(3)材料三中的观点在中共十四大得到怎样的创新?邓小平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4)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三位伟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 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 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16、17世纪的中国“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若干思想家(要求至少列出三位),指出这一时期这股新思想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在批判与创新”中“大破大立”的表现,概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的这种“创新”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所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史实。
7 .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在提倡传统下层文化即新文学方面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8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三   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话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此变革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
9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

——莎士比亚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

启蒙运动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四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完成下列要求:
(1)莎士比亚的名言体现了什么思想? 请另外列举两个文艺复兴巨匠及其作品。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改革?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材料三康德的名言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方面谈谈我们“拿来”了什么。

10 . 材料一   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材料二   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1)根据材料一归纳臣民观念与君主统治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臣民观念给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
(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中国产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