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萎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
2016-12-12更新 | 3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步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严复表述的振聋发聩之处在于“生存斗争”的达尔文主义学说,及其阴郁的推论——“自然选择”。严复创造了两个汉语词汇来表达这些概念:“物竞”和“天择”。“物竟者”,严复解释说,“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通过将两者合而为一,严复创造了新的四言习语——“物竞天择”来指称这两个深具影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口号。
——美国浦嘉珉著,钟永强译《中国与达尔文》
材料四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凡举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2)依据材料二,指出张树声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批评?说明了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进化论的原因何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说明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2013-04-15更新 | 3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C.中央应加强对经济控制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2022-05-24更新 | 469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周敦颐(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
B.苦中作乐
C.格苦致乐
D.本心自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2019-05-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剐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至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吾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19-12-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