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它自身却被希腊文化征服。大量希腊艺术珍品和文学、哲学、史学、科技和其他学科的著作传入罗马,许多希腊文化人士被当作奴隶和人质带到罗马,有些人后来成为罗马文化界的名流。……可以说,罗马文明是在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它在保存和流传希腊文化方面卓有成绩。

——整理自汝信息主编《世界文明大系·西欧文明·上册》

材料二:自君士坦丁时代起(即当代学者所强调的晚期罗马帝国时期),所谓的拜占庭文明已经开始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生长。这个罗马帝国的框架除了其传统的法制和行政统治秩序外,还有辽阔的跨越亚欧非三大洲的国土,包括原希腊化时期的著名中心城市,如雅典、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以及西方拉丁化地区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等等。

——徐家玲《拜占庭文明》

材料三:承袭罗马帝国东半壁的拜占庭这时在唤醒意大利人鉴赏古典希腊文化也起了独特的作用。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学者西行讲学者络绎而至。对希腊古典著作及艺术的研究与鉴赏,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力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古希腊在文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分析古罗马对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作了哪些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君士坦丁堡的地位,并举例说明拜占庭帝国在法制方面对罗马帝国的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指出“美术三杰”及其作品的特征。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间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2-03-1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之际,某一思想家政治上严厉地批判君主专制。他的重要见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著名学者萧功秦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提出和实践“一国两制”构想B.进行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C.阐述姓“资”姓“社”标准问题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遢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该措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针对上述问题各自提出的主张。
2022-02-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44县,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这一统一,包含了南方百越系统和苗瑶系统的民族、西方部分氐羌系统民族、北方部分阿尔泰系统的民族以及东北部分少数民族。因此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1-10-1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之途。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什么样的思想诉求?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一九一六年》。他写道:“吾国年来政象(政治情况),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认为近代中国贫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材料二   19171月,蔡元培正式到任北大校长。以此为起点,北大改制,一时间,各种锐意革新的青年人才汇聚北大。在这个试图自外于政治的学术阵地,围绕新思想和白话文运动,展开了中国近代文化最活跃的争论、变革和复兴局面。继20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至“五四”,中国的文化范式和话语发生了巨大转型,是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新文化运动在1917:中国群星闪耀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意义
2021-11-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惠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完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一一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 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积极影响。
2021-05-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义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潮流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或亦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时务报》


(1)材料一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亭林哪本著作观点的提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参与创办《时务报》的目的,并例举他的一份政论文章加以佐证。

材料二   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此一直沿用至1926年终刊。以下是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部分文章

时间文章内容
1916《宪法与孔教》“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
1917《俄罗斯革命与国民觉悟》俄罗斯革命与一战走向
1919《本志宣言》批判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及其所制造的罪恶;主张要靠劳动者彻底改造社会
1920.年《谈政治》“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摘编自陈翠芳、李小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道路的探索》


(2)阅读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发表的文章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了陈独秀的转变?
2021-05-1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