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1 . 1919年和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孙中山和中国革命者的第一个目的,就是摆脱自从 1842年把中国捆绑在外国利益集团上的“条约体系”。在这一方面,巴黎和会是令人失望的。1919 年 5月 4 日,在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发生了学生和工人的旨在反对列强的大规模示威游行。

——摘自(美)R.R.帕尔默著的《世界现代史》(下)(1870 年起)

材料二   社会主义这一微弱的支流在东方社会中发展壮大首先得益于一战及一战后东方国家普遍崛起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十月革命促使马列主义在东方国家的威望空前增长,促使东方国家的先进人物接受这一思想。马列主义的传播也导致中国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组织。

——摘自马克壵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大事记——1949 年(部分)


——据金冲及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1842 年把中国捆绑在外国利益集团上的‘条约体系’”的名称,并指出之所以说“巴黎和会是令人失望的”理由。用一句话归纳1919年在中国发生的“大规模示威游行”的性质,并列举一个“口号”证明其性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表现。
(3)任选材料三中三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札记中庸》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

——《孔子论语一刑政》

材料四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五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醉,勇者弗敢争,判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韩非子王道》


(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某学者在晚年将其学说体系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该学者是
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 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 黄宗羲(1610-1695),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其主要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是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就是说君主原本只是天下人的公仆,本应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但后来君主却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私利享受。因此,黄宗羲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封建专制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说明:多摘录或少摘录都要扣分)
(4)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又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5)材料五中康有为是如何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宣传孔子的主要动机。
2016-12-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舟山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 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有什么史实依据?
(2)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指的是什么?“新时期”又指什么?
(3)梁启超说“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2010-04-26更新 | 9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二:“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归纳材料二中的思想观点。并请问这是谁的观点?
(3)结合所学列举“百家争鸣“中“儒、道、墨、法”四大家的基本思想。
2010-04-20更新 | 5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白云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编者指出,“国民经济程度,低落到大部分人罹于半饥饿的惨状,对外防卫的实力,微弱到失地四省、莫展一筹的地步;而大家对此宿题,却都好像淡焉若忘,不加深究”。“特辑”明确规定讨论的重点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保障是什么?要促进中国现代化,需要哪些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当采取哪种方式,个人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外国资本所促成的现代化,或国民资本所自发的现代化?实现步骤怎样?

在讨论文章中,杨幸之等人认为,社会主义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要实现现代化,需要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有人主张采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张素民提出发展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在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私人企业进行节制。“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引发了社会对现代化的持续关注。《东方杂志》《独立评论》等刊物也刊发了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苏联社会主义和“一五计划”的介绍。

——摘编自耿凡《八十九年前有关“中国现代化”的一次讨论》

材料二   1954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明确下来。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牛先锋《从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讨论的国际背景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大讨论提出的先决条件和方式问题,并进一步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探索的特点。
8 . 16、17世纪,欧洲在向外扩张的同时,由于内部发生的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开始了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学说,如果想要引发革命,必须让其本身深入人心。想要实现这一点,很自然地,人们的社会地位、风俗习惯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普遍适用的法则,对于人们来说几乎没有办法理解。这是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与之相反,在另外的一些时代里,某一法则只要稍微露面,很快就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法国革命最为惊世骇俗的地方在于,对于革命中所涌现出来的准则,法国人能够经易地接受,并且在国内民族众多的情况下达成高度的一致;而不是他们在革命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最新创造的不同思想。

——【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在法国革命中“很快得到人们青睐的法则”产生于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请列举这次运动中的两位政治思想家及其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71年时德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概括德国这一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写出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确立有何影响。
2023-03-20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湖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书·艺文志》如此概括某一学派的主要特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是( )
A.隆礼重法B.道法自然C.兼爱非攻D.中央集权
2023-01-13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一直影响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孔子提出的主要观点。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以及结果。

材料三     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复兴儒学。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被削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场复兴运动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
2022-11-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