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2)概括指出材料二包含的基本思想。
2020-09-28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南街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材料一   治国之道,在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清朝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该派别开展的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呼吁》(1904年8月31日)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此所进行的努力。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了建立光明的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2021-01-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质量评估(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5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怎么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新的表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之前,孙中山对“主权在民”理念阐释都是围绕“建立民国”这一中心展开的。在他看来,只要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人民主权就必能通过自治、公举、宪法之治等一系列政治体制得到落实,这既是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结局的理想期待,也是他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时期,可视为民权主义奠定基本格局的时期。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材料二   在护法运动的前一年,孙中山提出了以“直接民权”作为建设民国的新“思想”和“新法”。此后,他对“直接民权”的论述越来越多,并最后将“直接民权”作为民权主义的核心思想内容写进了纲领性文件《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和《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之中。

——摘编自宋德华《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前后变化,并指出引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看法。
2020-11-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9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医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