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发表《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这位中国现代史学之父,一方面有慨于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现实,另一方面,有感于传统旧史学的弊端,针对当时国民只知“家”,不知“国”,更不了解“国”以外还有一个世界,独树一帜倡导新史学,以启蒙“国民意识”。这篇文章探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重大命题,是其倡导新史学的一个具体行动。梁启超充分肯定郑和是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叹我大国民之气魄,询非他族所能几也”。同时,认为“成祖以雄才大略”,“乃恩扬威德于域外”,“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这不仅是因为他关注航海,而且也是他对中国在世界所处空间位置的定位思考。由此看来,我们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研究自一开始就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万明《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从政治角度评析上述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梁启超的郑和研究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高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旧学制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人和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班、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级学校修业6年并分为初小和高小的规定,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难以.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为改正这些缺点,废除旧学制的弊端,维护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改行5年一贯制,技术学校被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等教育分初、高两级,修业各3年;专业工农速成中心修业3至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2至4年;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大学和专门学校修业年限为3至5年,专科学校修业2至3年,专修科修业1至2年。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

——摘编自孙泽学《中国通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原子论哲学,不仅认为人的生与死、贫与富、幸福与不幸、健康与疾病都与神无关,而且知识与道德也不是神启的,而是灵魂有感觉与理性.可以认识自然与社会事物。他指出∶"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科学研究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很多博学的人是并不聪明的",但"吃尽千辛万苦",却发展了自己"好的禀赋",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如此明确地肯定劳动在科学研究和道德境界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古希腊哲人中是鲜见的。

——摘编自陈被春《续谟克,利特的科技伦理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谟克利特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䜣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张,目的分别是什么。洋务派进行了哪些实践?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的哪些事件作出较高的评价?(举两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材料     189510月,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翰林院编修江标任湖南学政后,改革长沙校经书院,以新学教导学生。18974月,江标创办《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1897年下半年,具有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

1897年10月,时务学堂创立,开启全省新式学堂创办之风。1898年1月,带有救亡性质的南学会成立。同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集资的《湘报》创立,内中多有宣传维新变法、民权之说。当时湖南还设立了课吏馆、保卫局、武备学堂,维新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王栻《维新运动》


(1)据材料概括湖南维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兴盛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官学德育模式的实现途径以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出于教学衔接的方便与统一性,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基本上要与太学保持一致。课程设置主要有《诗》学、《书》学、《礼》学、《易》学、《论语》学和《孝经》。经师讲学是汉代讲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太学博士通过大班上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由于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也采取弟子相传的教学形式。集会是汉代太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以讨论经学或演示礼仪为内容的集会,一般由皇帝主持。

——摘编自《西汉官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材料二   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课程计划时,除了讲授儒家传统课程“五经”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成“四书”,强调学生先读“四书”再读“五经”。书院在教学中采取重视自学、升堂讲学、自由论辩等教学方法。朱熹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六项,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与居敬持志。自由论辩必然要求书院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生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允许不同观点的人会讲论辩,是书院实行自由讲学的一种典型方式。

——摘编自《南宋白鹿洞书院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践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官学开展德育实践的有利因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南宋书院德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异同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共同富裕观念源自我国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探求。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先民们对天地日月进行思考,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他们主张,人类要学习天地日月,效法自然,公平惠及,万类不遗。从《易经》的“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到《礼记》“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古代共同富裕思想更多地强调“共同”而非“富裕”,主要着眼于公平而非效率。这种思想在古代有其合理性,因为在工业革命前,无论中外,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微乎其微。

——摘编自高翔《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夙愿》

材料二   19世纪末,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糅合《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思想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议会制学说,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观众苦、合大地、平民族、同人类、保独立、为天民、公生业、治太平、爱众生、至极乐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设想的共同富裕社会是要“破国界去国义”,设立公议政府,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通过计划指导,按计划有比例进行分配,杜绝两极分化的产生,从而实现“人人极乐,愿求皆获”的共同富裕社会。他还主张废除家庭,婴儿生下来就为世界公民,由公政府设立的“婴院”来公养,使人民从孩子时期就为公政府所有,为世界所有。

——摘编自也辰、姚金桃《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与实践探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共同富裕思想不同于古代之处。
2022-07-1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 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一分为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分为二”法能够培养历史思维、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作为历史哲学和史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历史评价中。认识历史的多维度和多面性,这一初衷是好的,但运用这一方法应以不掩盖和抹煞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历史进程的主流和趋势为底线。对“一分为二”的理解不应简单化、教条化,不应偏离、违背历史潮流。

——摘编自曹小文《正确运用“一分为二”的原则与方法》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具体知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可选择一部分或整体)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准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6-1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法律,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存在,但不能行动。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让我们为宪章加冕……把国王这一称号分散给有权享受它的人民。

——【美】潘恩《常识》

材料二   19世纪早期的一些思想家疾呼:表面富裕、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中,却有这么一大群贫穷的同胞臣民,他们是用双手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具,本身毫无过失,却注定要遭受沉重的苦难。一些工人阶级的理论家逐渐认识到不仅要反对现存的工厂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反对资本主义体制,建立更为合理公正的新社会。

——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问题与化解》

材料三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请用两个词准确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并举一例说明西方资产阶级对上述主张的实践。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理论家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马克思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并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是毛泽东1930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创作的。在这篇著作中,作者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指明了从前调查方法的缺点和改进方向。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在转战中不幸遗失了,对此,他一直念念不忘。

19611月,经过多番辗转,毛泽东同志的秘书田家英发现了这本小册子。当毛泽东同志再次,见到这本纸张已发黄的《调查工作》时,百感交集,欣喜万分,他说到,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一篇我是喜欢的过去到处找,找不到,像丢了小孩子一样1961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亲自向与会人员逐段详细解读《关于调查工作》一文,指出: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1964年该文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首次公开发表,毛泽东同志在审定文稿时,把它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

——摘编自杨蓓《〈反对本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反对本本主义》创作和公开发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本本主义”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