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力图扭转儒家在政治上的被动局面,要使儒家学说为更多统治者采用。为此,针对孔孟非贤君不仕的观点,荀子将君主划分为三类:圣君、中君、暴君。臣子对圣君要“以顺上为志”,对中君要“有谏争,无谄谀”对暴君则要坚持原则立场采取温和渐进的手段向暴君讲明道理,引导其走向正途。反对“群臣去忠而事私"。荀子提出“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在选拔人才时君主应试做到“不性亲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

——据高春海《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关于君臣关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荀子的君臣观。
2 . 东汉末年,在朝廷主持下,蔡邕用“飞白书”刻石经,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石经完工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前来观赏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在当时
A.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B.帮助太学长期进行招生宣传
C.推动书法向艺术化方向发展D.有助于儒家学说不断完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圣贤气象。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儒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之道包括并存的两面: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义情怀与洒落胸襟。……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对士大夫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追求圣贤气象者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这种提法是过去没有过的。同样讲圣贤气象,到了王船山(王夫之)这里,就必须要有经世能力,要有开拓世界的气魄,特别要能够创造社会功业。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16-18世纪英国贵族从政治权利到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乃至婚姻家庭生活和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变化。在近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英国贵族适时的调整,投入经营,用一种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追求自由权利,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英国近代史上,文化在推动整个国家崛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而贵族精神正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引领性力量。他们重视教育,更加注重等级性,以其在思想文化上的优势来影响社会其他阶层。

——摘编自毕书媛《16-18世纪英国贵族精神的渐进式演变及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士大夫精神”与英国“贵族精神”内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贵族精神”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折射的时代背景。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礼记》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解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梁启超总结前人的想法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表明
A.当政者具有责任担当意识B.家国情怀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民族危机孕育了传统文化D.“家国天下”观念被时人普遍接受
2021-04-27更新 | 372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
5 . 明朝时期,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出现的背景是
A.儒学的厚重底蕴B.西学东渐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繁荣D.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陈独秀借“中华工业协会”发起劳动节纪念活动之机,将《新青年》的七卷六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专门讨论工人问题,启发工人觉悟。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深入传播B.上海已经成为工人运动中心
C.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条件日益充分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21-04-25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2021·全国·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代戏曲《雷峰塔》塑造白娘子为因爱下凡的蛇妖,因许仙动摇而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但因其子孝行感动天地而释放出塔。该戏曲随后改名为《白蛇传》,广为流传。这表明该戏曲
A.肯定了人的正常自然欲求B.迎合了市民阶层心理诉求
C.体现了浓厚封建理学思想D.提升了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2021-04-23更新 | 31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洲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
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
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从春秋开始古代逐渐形成了以“仁战”为核心的武德文化主要包括“义战”、“人和”的习武原则,“师出以律”的行武方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的侠客精神。“仁、义、忠、智、勇、严、信、礼”的武德标准等。据此可知,中国传统武德文化
A.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B.深受儒家文化的沁润
C.主要流行于军营之中D.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
10 . 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A.门阀制度受到抨击B.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C.无为而治成为主流D.三教合一趋势显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