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榖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明代顾亭林也说:“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人的“王道”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崛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同时统治者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这种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和改革政治的呼声。唐末五代是人欲炽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多认为惟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砺士气,重建道德。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一切难题的唯一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魏源认识到要想抵御西方侵略、筹备善后,必先从了解西方情况入手,“筹夷事必知夷情,知夷情必知夷形”。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愤于人们对西方的愚昧无知,从而发奋深求西方知识,对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尤其是疾驶如飞的火轮船赞叹备至。魏源一向注重经世致用,介绍的西学知识还包括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及历史沿革、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这些西学知识给当时闭耳塞听的中国输进了大量的新鲜信息。

——摘编自萧致治《魏源与西学》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开始大量涉猎西学书籍,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益知西人治术之有本”“自是大讲西学”。他借用西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指出纲常名教已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灵丹妙药,强调要想逃脱亡国灭种之厄运,变法图强是唯一出路。然“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中国“坐受凌辱”盖因“泰西户口少而才智之民多,吾户口多而才智之民少故也”。为此,他建议朝廷大力创办新式学校,把西学引入其中作为主要课程;同时急派学生赴美、日等国留学,学哲学、化、电、商矿等科。康有为的西学思想有不少真知灼见,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摘编自申松欣《康有为与西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西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西学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3-06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
4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马”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中汉字“马”字的变化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2)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自幼好读书,ニ十岁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佛教经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隋唐两代皇帝召孙思邈做官,他却无心仕途。孙思在医疗活动中,提倡尊敬人和爱护人的生命,他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反复强调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苍生大医必须精诚合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两者缺一不可。他还提出了内容比较全面的医德规范。孙思逸不但重视前人的医学成就,吸收外来医学知识,特别是印度医学的长处,还广泛收集民间的验方、草药,来充实自己的著作《千金方》。在临床实践上,他重视对如科、儿科疾病的诊治;擅长综合治疗,常常针药并用或配合按摩灸治;他还特别注重辨证用药,讲究药物的实际效果,反对滥用贵重药物…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摘编自李根旺等《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孙思貌作为医药学家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思邈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10-1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时,让人采访西事,翻译西书,并购买外国报纸,还主持将所搜集的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和政治状况的资料译编为《四洲志》。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人们更不能不检讨这次战败的原因,从而更加迫切地要求了解西方。姚莹创作《康輶纪行》,就是因为“惜前人之误。欲我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魏源的思想则更加前进了一步。184212月,他据《四洲志》增订成《海国图志》。在书中,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中国近代“西学”的发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这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159月创刊至19267月终刊,《新青年》杂志始终坚守推动文化革新与社会革命之初衷,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轨迹。杂志创刊伊始,致力于思想启蒙,是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激进派杂志。十月革命胜利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摘编自王兰娟《<;新青年>;杂志的“主义”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中国思想发展趋向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经世学者,深感空谈心性的内圣之学无补于世,竟相推崇外王之学,追求外在事功,但他们主张的是内圣外王的统合。明清之际的经世学者使经世思想在治体上发生了新变,变尊君罪君抑君成为治世的原点。工商皆本思想自16世纪初已在中国酝酿,后黄宗羲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论。与工商皆本相关联,一些学者还主张国家对各种经济活动不强加干预和限制,听民自为。同时,一大批经世学者,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广采博纳外域新知,并自觉地把西学融入自己的经世思想体系。

——摘编自黄长义《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新趋向》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中国有着一场思想的启蒙,这场启蒙的领军人物是黄宗羲。但启蒙思想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止于思想而未能形成运动、普及到社会。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新趋向。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未能形成运动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新儒学进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21次组卷 | 25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学的核心观点。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该作者的主要主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