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领引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阶级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领引着全世界”的宋代科技表现,并概括这些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理学的积极意义。
2 .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西汉的《氾胜之书》分为十八节。书中的前四节为作物栽培总论,概括了作物栽培中的总原则;第五至第十七节是作物栽培分论,具体介绍了各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的栽培方法。这说明西汉时期
A.庄园经济占据主导
B.农产品面向市场
C.农业技术日益成熟
D.商品经济较发达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它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第二次飞跃的实质是什么?

2018-08-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王制》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有哪些局限性?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从实验社会向科学技术社会过渡。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随着互联网的壮大,一个新的虚拟世界正在诞生。……由于很大一部分社会活动都将可以在网上开展,因此,人们的交往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完全成为现实……在网上,每一个网民是充分自主、充分平等的——这里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完全独创性的个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标志性的发明是什么?从“烟囱多于教堂”的角度谈谈工业革命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了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及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互联网有哪些消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的?
(2)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什么?
(4)中共十五大,什么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在《有度》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皇帝同各级官吏共同掌握政权,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他还提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材料四: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黄宗羲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材料二,三,四所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列举这三段材料中能反映该思想的关键语句。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民主政权应当在政策上和阶级实质上,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即一切拥护抗日统一战线、不投降、不反共、不倒退的人都应当吸收其代表加入政权……而是以工农小资产阶级为主,同时又不拒绝进步的中产阶级分子及进步士绅参加的政权。

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在(政权)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1940年)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一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第十二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政权建设的原则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4年宪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和精神。1954年宪法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