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以道家文化为盛,近年来楚地大量简牍帛书被发现,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简等,其中含有大量儒家类的书籍。儒家类简牍的出土(     
A.证实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激烈交锋B.体现楚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气度
C.表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D.纠正了对当时学术发展史的认识
2 . “周公辅成王”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呈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继王位,大臣们跪伏于地或俯身恭立,以彰显成王尊严(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汉代(     
A.崇尚周代礼乐制度B.山东仍实行分封制度
C.君臣伦理观念强化D.专制君主的权威下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元代杂剧多采用“曲白相生的表演形式,即以唱曲抒情、宾白(说话)叙事,交代故事情节。据此可知,曲白相生”(     
A.迎合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B.标志了杂剧表演走向成熟
C.有助于塑造舞台艺术形象D.明确了杂剧表演角色分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7-18世纪的英文、法文、德文中,都有关于“启蒙”“光明”“黑暗的中世纪”“用光明驱散漫长的黑夜”宗教就是“愚民堡垒”“反对权威”“反对专制君主”“民主”“平等”等说法与理念这表明(     
A.启蒙思想深入人心B.革命主张获得认同
C.人文主义得到发展D.人们诉求趋向统一
2022-07-23更新 | 350次组卷 | 6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秦国并未有引领风尚的突出文化现象,严耕望先生在《战国学术地理与人才分布》中统计了秦国的人才,仅司马错、白起、王韵等八人较为突出,这与东方六国文化名人相比有云泥之别,然而秦却完成统一。对此最为恰当的解释是
A.秦国地处西随受夷狄民风影响较大
B.秦国受历史文化传统的束缚比较小
C.东方六国文化底蕴深厚不利于统一
D.东方六国集权体制阻碍了完成统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基于“知识是收费的”这一基本理念,智者学派的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的需要的人群,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他们的目的就在于将各种对生活有用的技艺传授给最广大的人群。这主要说明智者学派
A.把盈利作为教育的目的B.维护了知识的神圣光环
C.保障了贵族的教育特权D.认为知识是属于大众的
2022-05-1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下-2021年),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袁隆平进了湖南一所农校当老师,他对农作物遗传学的兴趣不改。袁隆平寻找可以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品种,前往北京查阅科学期刊。1970年,他调整了思路:去中国偏远地区寻找野生水稻品种。在海南岛的一条铁路线旁,袁隆平的团队找到了一片野生水稻。1971年,袁隆平发表论文,阐述如何将野生水稻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商业水稻上。袁隆平则在第二年就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到1978年,袁隆平已在湖南负责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种植。袁隆平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了粮食产量。1980年,他主动将关键的水稻品种赠送给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所后来用它们培育出可以在热带国家生长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及其团队还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农民。在众多种植水稻的国家,产量的大幅上升让饥荒成了遙远的记忆。袁隆平是科学家中的楷模:爱国、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人到老年仍不懈工作。

——摘编自《袁隆平,让饥荒成为遥远的记忆》


(1)根据材料,概括袁隆平在农业科学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
2022-01-22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所示为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水平累加增长曲线",学界形容这一时期的中国具有"超稳定结构"并处于"高水平停滞"时期,并据此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西方来说,科学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都存在着适应性。也就是说,制度大于技术,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落后首先体现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思进取上。

——据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准确概括作者观点,评析须态度鲜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1-08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
(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

——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 . 中世纪天主教会认为,世人应该抛弃尘世的财产,积累财产与信仰上帝是对立的。彼特拉克认为,追求财富虽然不是高尚的事情,但却是生活必需,生存使然,只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物质需求就无可厚非。据此表明,彼特拉克
A.呼吁民众抵制教会的“赎罪券”B.批判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对教会财富观既有保留又有摒弃D.揭露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