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018-05-01更新 | 619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社会治理和制度建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反映出商代祭祀分为不同等级,祭祀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云、星、山川河流等诸神,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它神;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它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摘编自陈戊国《中国礼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代哪些社会状况?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已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高级官吏;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2018-07-1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尤其是君主之宪思想、“三权分立”以及“人民主权”理论,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包含了“权利”。“义务”等近代政治内容的“人民”一词,开始作为政治术语而流行。“人民”已经不再是潜惜懂懂糊里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辛亥革命后,其有新含义的“人民”影响更为广泛。
将“人民”本义彻底颠覆的是孙中山先生:“专制国以人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今日我正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区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上述例句中的“人民”含义与共古义已有很大差异,而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的解释中,某些人已经不属于“人民”的范畴,这为日后毛泽东对“人民”的阐释理下了伏笔。
当时,与“人民”表达相同意思的。还有“国民”、“公民”。“参政权问题;凡生息于一国中者,苟及岁而即有公民之资格,可以参与一国政事;是国民全体对于政府所争得之自由也。……然希腊纯然贵族政体,所谓公民者,不过国民中一小部分,而共余农工商及奴隶,非能一视也。罗马所谓公民,不过其都会中之拉丁民族,而其攻取所得之属地,非能一视也。”“卢梭之言曰:‘主权不在于主治者,而在子公民,公民全体之意向,即主权也。社会之公民,常得使用其主权,持以变更现行之宪法,改正古来成法上之权利,皆性所欲’”。

——摘   万齐洲、 冯天瑜《“人 民”词义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民一词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外历史上人民一词含义的演变趋势。
4 . 下图是根倨《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明()
A.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较小B.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C.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积极塑造D.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5 . 曾国屏在《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一书中绘制了下图:

该图显示的科学中心的第四次转移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为美国在二战后谋求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③促使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兴起        ④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 .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117种,明清两代占89部,其中明代28部,清代61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

7 .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8 . 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视角三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
(2)依据材料,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2023-12-02更新 | 2208次组卷 | 1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