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教合祀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早期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者主要是僧人,这些僧人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也熟习儒、道经典,他们认为儒、道与佛在具体教法方面虽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都与佛法相通、有利于普渡众生,故可共同尊崇。早期佛教固有的“一佛二弟子”造像传统为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图像学基础,并逐渐形成“以佛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的圣象位次模式。三教合祀庙宇具体名称包括“三教道场”、“三教院”等佛教类名称。唐代统治者在尊奉儒家正统的同时,将佛道视为辅翼教化的有力手段,对于儒释道三教都予以认可、扶持。到了宋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三教一致”、“三教同归”的思想氛围。三教合祀也充分契合了普通民众对提高祈愿“灵验性”的关切及“多多益善”的淳朴观念,因此得到民间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摘编自王群韬《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

材料二   1536年,宗教改革后的瑞士将宗教的管辖权收回本国管理,日内瓦完全成为加尔文实现其宗教理想的试验场。在政教合一的共和体制下,加尔文对市政厅的谕旨得到了完全的执行,其中也就包括于1541年颁布的、对瑞士钟表业产生最为直接影响的《教会法令》和《限制奢侈法》,它们极大地打击了首饰业。随着教徒与日俱增,新教教堂在各地雨后春笋般建立,仅在法国的加尔文教派就有着约2150所教堂、约100万名教徒。尽管它们不需要奢华的礼器,但这些教堂仍需要大量的钟表来报时。16世纪中期,日内瓦成了新教徒的避难堡垒,吸引了全欧洲新教徒的资金。这些钱除了用于宗教改革外,也促进了钟表业的发展。加尔文赋予新教伦理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社会时间观念增强,制表匠对制表工作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这种执着的工匠精神给瑞士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三教合祀庙宇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在瑞士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文化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2023-09-02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把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全盛时代”。他说:“(百家争鸣)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

材料三   原诸子之立说著书,盖皆欲以一己之思想学说以广播于天下者也。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故诸子者,实我先民思想之结晶,亦即国学本源之所在。

——《<诸子集成>刊行旨趣》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司马谈和班固对诸子认识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2023-06-23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人类之网”

     麦克尼尔写道:当学者们对20世纪60年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进行研究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且享受着比终日劳作农夫的食物更精美。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公元1-1000年旧大陆网络体系不断成长。旧大陆文明间的互动导致一些重大后果,旧大陆的网络体系将各类型文明传播,将广袤地区中各个新的区域纳入进来,印度和西亚地区被抬升到一个新的富庶和影响层面。①印度步入了它的古典时代,在棉纺织业的领先位置直到18世纪被英国颠覆:佛教的游方僧和印度教的圣人沿商路旅行,在亚洲的不同区域享有各自信徒:②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来自农业的财富和通过波斯湾获得贸易网络体系中的收益:而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局面发生的重大改变,一个是来自③隋王朝完成的统一,另一个是④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上述材料中的四个国家(地区)任选一点入手,织一张“公元1-1000年的亚洲的网”。
要求:客观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相关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

科技求真,伦理向善,两者之间并非必然一致;科技的本性在于能动突破,伦理本质是平衡制约,两者之间在价值预设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科技尤其是现代科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和发展动力,但往往需要突破以往的观念、理念、规则和实践,从而在认知活动、道德生活、社会秩序中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

       ——姚新中《科技伦理治理三论》


(3)简述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的表现。有人说“科技发明要有伦理,科技使用要有操守”。以“社会信息化”为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2023-05-08更新 | 34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这个时代,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工厂制度战胜了传统的小生产体制,成为主导的生产体制,在此体制下,工人以专业化和分工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有纪律的机械化大生产……经济生活由以乡村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致大型城市兴起;生产和消费彻底分离,自然经济被完全打破……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

——摘编自张霞《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正是德国人对最新科技的敏感性,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从世界工业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1870年时德国为13%,居英国和美国之后;1910年则已达到16%,仅次于美国(35%)。德国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摘编自李富森《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特点》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厂制度的特征及“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图1、图2现象共同依托的技术支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的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3-03-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昌吉州行知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并简要评价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简述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仓颉创字,敬天敬神,担着大伙的祸福安危。在那些文字造型中,很少有横冲直撞、东侧西歪的文字,文字表情大多是平稳与安详的,充盈着一种静态的美感。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不管是象形,会意还是形声的字,不管是雄劲素放还是秀丽婉转的书写风格,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却是更加趋于稳定。汉字自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篆书至汉隶唐楷,异彩纷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写法,同一种字体也有各种写法。各书法方家都始终不离不弃,坚定不移地信守着那个四平八稳的方块格局。


据分析,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关,古印欧语的创始人创造文字时,临慕的物象都是那些奔跑运动中的物象成是歪斜着蓄势待发的一些物象。古英语的起源有日耳曼人的影响,现代英语主要受希腊语和拉丁文的影响,而后两种语言又直接源自脖尼基文。腓尼基人为适应商业的快速要求,将埃及人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楔形文字简化成了歪歪扭扭、动感十足的22个字母,颠来倒去组成文字,希腊人在22个字母基础上变做26个字母,肇始于游牧民族或是海洋文明的拉丁字母以及由此衍生的英文,体现的是一种婉转灵动之美。

——摘编自郭东《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汉字与英文的造字差异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字与英文发展过程呈现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汉字与英文差异性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亨廷顿指出,美国国民特性的核心是美国信念,而美国信念的精髓则是新教精神。新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秉持人性恶的理念,新教教徒不信任政府并警惕膨胀的权力,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这一理念催生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平等观念等重要内容。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对自由的追求一向同捍卫个人的权利相结合。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相继制定的州宪法、《独立宣言》乃至1787年宪法:都体现了美国自由主义的契约理念。而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文化渗透进历代美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对其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以及对美国的内政外交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高度一致、历久不变的美国政治文化使美国人的政治共识所反映的每一种价值观都能从其他几个价值观里推导出来。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以及相互渗透、支撑的关系还强化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这样,美国政治文化诸要素的内在统一与美国政治体制高度契合,同时也是美国人的政治共识,因此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国政治制度最为稳固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牛霞飞       郑易平《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二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国人开始进行反思,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运动的肇始。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开始从政治制度层面进行的探求,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政治制度,但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深入到思想价值观念层面,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一直被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公民逐渐形成民主思想观念,传统政治文化因素得以改造。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培养了政治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对于克服传统政治文化中封建主义政治思想观念残余,促进新型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摘编自郑博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美国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因素,并归纳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美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谈谈你的认识。
2023-04-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处物竞剧烈之世,必宜于存者而后终存。考五洲之历史,凡国种之灭绝,抑为他种所羁縻者,不出三事:必其种之寡弱,而不能强立者也;必其种之暗昧,不明物理者也;终之必其种之恶劣,而四维不张者也。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顾主教育者,则必审所当之时势而为之重轻。是故居今而言,不佞以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诸公乍此语,恐且以吾言为迂,不佞请细为分晰,诸公将自见其理之无以易也。

——严复《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2-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世界观念的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祖训录》《皇明祖训》“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李鸿章《筹画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世界竞争之运,至今日而极矣!其原动力发始于欧洲,转战突进,盘若旋风,疾若掣电,倏忽叱咤,而遍于全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和《建国方略》“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世界观演变问题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