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019-01-13更新 | 4344次组卷 | 64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泗洪县洪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必修)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
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
2017-11-06更新 | 2317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两宋时期,理欲(义利)问题成为理学家们探讨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在市场规范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理学的产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当时一批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经世意识的儒生对那时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一种理性反思。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三   在对经济利益求取的认识上……朱熹从道德哲学视角提出并论说了求取利益行为应限定在遵从“天理”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性地将经济生活和道德世界有机联系起来,平衡了德性对功利的强势境况,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导向。

——尤吾兵《经济伦理思想与德性的媾和——朱熹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并指出朱熹从道德哲学视角探讨理欲问题呈现的主要特点。
(4)德国经济伦理学家P·科斯洛夫斯说:“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经济不仅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而且也是由人来决定的。”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研究古代“理欲”问题的现实意义。
2017-09-06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5 . 孙中山和华盛顿被称为东西两“国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这种民权,只有民国的国民才能享受,而必不能把这种权利授于反对民国的人,也就是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欧美今日之不平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以趋于平均,可断言也,然则今日吾国言改革,何故不为贫富不均计,而留此一重罪业,以待他日更衍惨境乎?……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孙中全集》

材料二:1782年5月,华盛顿手下刘易斯尼古拉主张美国应成为以华盛顿为国王的君主国家。对此,华盛顿说:“我怀着极为诧异和震惊的心情认真拜读了阁下的意见书,实不相瞒,先生,我从未想到军旅中竟会产生出犹如阁下信中所陈的那种意念……对此我实在感到深恶痛绝,不能不严加申斥。”

——(美)大卫•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内涵的演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在建立战功、和平建设上的典型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东西两“国父”相似的优秀品质。

2017-06-2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三模(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他按照主观理解和创作意图,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形面重新加以组合。这种组合不仅把几个角度所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构造,置于完整性中加以表现,而且把物体构造变形为主观精神所体验到的东西。”“他”的代表作应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向日葵
D.格尔尼卡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缓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别是和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交流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围绕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概括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中国文化近代化的状况,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文化反省的认识。

8 .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完善,世族逐渐退出王朝体制。但后来,宗族日益受到重视。范仲淹晚年在苏州立“义庄”,以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欧阳修亲自编撰族谱;苏洵也曾编写自己的族谱;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列举大家族的规范。这些现象说明
A.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取决于宗族的形成
B.宋代世族重新形成并控制朝政
C.宋代士大夫重视以宗族彰显儒学价值观
D.科举官僚制度推动世族的再生

9 . 圣雄甘地是印度国父,他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用和平的方式获得了独立解放,也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暴力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继承了古代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观中的“戒杀”原则……虽然甘地的“非暴力”说带有很浓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他对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强烈追求。

——朱明忠《者评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及其影响》

材料二非暴力抵抗是一种自我纯洁的过程,而我们的斗争又是一个神圣的斗争,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纯洁的行动,似乎是很恰当的。让印度的全体人民在那一天停止工作,把那一天当作绝食和祈祷的日子。……孟买的总罢市是完全成功的……那时的盐税是极不得人心的,而且不久以前还有过一次争取取消盐税的强大运动。我因此建议人民可以置盐税法于不顾,在各人家里,用海水制盐。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售卖禁书。……把这两本书加以重版并公开售卖似乎是进行文明的不服从的最轻易的办法。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材料三1999年岁末,世界各大通讯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公开评选中,20世纪以“非暴力主义”引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和尊严的甘地,被一致公推为人类“千年政治领袖”。他改写了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洗刷了政治的肮脏和血腥,把政治升华到人性的层面。

——王小平《震撼心灵的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来源。结合所知识,指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甘地倡导“非暴力抵抗”的主要内容。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对印度民族独立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回答甘地被推为人类“千年政治领袖”的历史依据。

10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走向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辙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因素。

(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