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苏格拉底认为,假设一个人不会打铁,他还可以去做其他的工作。但是如果让“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一支军队”,船将会沉没、军队将会毁灭。这反映出苏格拉底主张
A.实施贤人政治B.开拓海外贸易
C.培养专业技能D.加强社会分工
2 . 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鲜明地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原则,从君臣理论到重要制度都相当具体地开始形成了一整套思想。这反映了他们
A.促进了中国社会成功转型B.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序幕
C.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为宋代太湖流域苏、湖、常、秀四州乡名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儒家用字
数量(个)1310975332
乡名
示例
崇仁
怀仁
德政
德化
积善
从善
至孝
旌孝
思贤
奉贤
道义
习义
遵礼
复礼
守信
良信
A.儒学主流地位确立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政府发展文教事业D.伦理道德受到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21世纪以来“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量
时间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
亩产突破700公斤突破800公斤突破900公斤突破1000公斤
A.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B.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D.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5 . 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瑜的《伯远帖》(局部)。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评价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据此可知,该帖
A.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体现出士人洒脱的精神风貌
C.表明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D.折射出儒学丧失了主导地位
6 . 隋书法家智永从“二王”来,平正和美,唐虞世南承之;今河北正定龙兴寺的隋碑正书《龙藏寺碑》走秀朗劲挺一路,下启褚遂良等人;山东东阿县陈思王(曹植)墓旁的《曹子建庙碑》刻于593年,浑厚圆韧,开颜真卿一派先河。这表明隋代书法(     
A.偏离规矩严整的传统B.巧力兼至且富于变化
C.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D.开创了新的载体类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正史《列女传》挑选女性入传标准由开始的“才识与贞洁并重”,到五代后“重贞节、轻才识”,直至宋以后只局限于“贞节”,其女性形象逐渐窄化为贞孝节烈的道德形象。这表明宋以后
A.女性普遍认同入传标准B.理学被社会广泛接受
C.政府更加注重伦理教化D.入传女性的地位提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已为一般知识界之主潮”社会主义的流行源于五四时期,当时,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两种危机,一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向来为士人安身立命的儒家思想体系崩溃了,人们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支柱;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向往的西方文明也“破产了”,人们又失去了并未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两种精神危机就为社会主义的风行预先准备了土壤。一时间,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竞相涌入。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各派学说的流行”。在“各派学说”演进的过程中,即使反对中共的思想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巨大的潮流”。

特别是到了30年代,这一潮流已变得相当普遍和深入。从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来看,无论是论战的哪一方,所使用的话语和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难怪当时有人说:“现在的人一开口便说什么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等名词;并且时常用这些名词去解释中国原来的社会。”这表明到30年代,“马克思主义已为一般知识界之主潮”。

——张太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提取材料信息,对“马克思主义已为一般知识界之主潮”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2-04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加尔文建议,《圣经》要被当做是主要关乎耶稣基督的知识,而不是一本天文学、地理学或生物学的课本。这一建议(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B.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扫除了重要障碍
C.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D.促进了欧洲政教分离和宗教世俗化
2023-11-29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昭陵实验学校等多校联考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和“夏”是两个字,在上古时期便已开始连用,合称“华夏”。周朝时,凡是遵周礼、守礼乐的诸侯,都称“诸夏”。由于这些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的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因文化上的异质性很强,不合于华夏礼俗,就被称为“夷狄”。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相衔接,提出“王者爱及四夷”,即王者是天下共主,承天命教化万民,而万民也包括夷狄。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先秦到汉代“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及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革命性创造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