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理学还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对于儒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2023-02-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该刊思想上基本沿袭了清末国粹主义。在此背景下,新文化阵营提出了“整理国故”问题。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慕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一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1919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树立起“整理国故”的旗帜。他认为,“新思潮的意义”只是一种“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因而对“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应做到,“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就研究范围和重心而言,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整理国故”也体现了对全部传统,尤其是非儒学派的重视。胡适认为,“非儒学派的恢复是绝对需要的”,“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的哲学学派的恢复”。

——摘编自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材料二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中两个最著名的口号,也是这一运动的纲领,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与他对“科学”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提出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整理国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整理国故来说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方法”,为“科学”在中国寻根,并借此证明“科学”并不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相容的“舶来品”,即提倡、宣传“科学”也具有传统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相信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方法”,所以他要借整理国故来证明此点,同时,这也是为“打通”二者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努力。

——摘编自雷颐《“整理国故”:为科学在中国寻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并分析整理国故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部著作,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太学在政府初创时规模很小,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博士弟子50人。汉成帝末年“增弟子员三千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政府遇到疑难问题时,博士也要提供咨询意见,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还要对儒家经典进行校勘、注释和传播。兼教学机构与国家考试机构于一身的太学,不仅要引导校内学生专心攻读,而且要鼓励青年自学,校外人员参加太学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格和荣誉。这促进了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教乐学、尊师重道之风。

——摘编自王凌皓《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材料二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书院简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太学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西汉太学相比,宋代张栻主教岳麓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7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9 .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环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展开热烈的论战。对于尧舜的解说,是诸子争辩的中心论题之一,墨、孟两家,各用尧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作辩护,而庄、荀及韩非诸子,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

材料二:孔子“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祖述尧舜,造成了一股托古的狂风,儒生认为远古的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影响所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保守与闭锁的心态 …韩非主张不遵行古法,不墨守成规,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鼓应《尧舜禹在先秦诸子中的意义与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与韩非子的观点(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22-11-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王阳明和马丁·路德是两位同时代的思想巨匠,两者的学说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材料二: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补赎……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阳明心学的积极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