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材料:《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数量2225259257788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为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绩如此突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2017-09-23更新 | 48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8年二轮复习近现代史之现代中国科技与文化反馈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耕地面积人口
明初8.5亿亩6,600余万
清前期10亿亩4.1亿

——《财政问题研究》

材料二哈特威尔认为,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几乎无视第三产业在英国十八和十九世纪增长中的重要地位……。服务业的膨胀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同样不成问题的是,运输业在发展,商业在分化;店铺数量不断增多,并且日益专业化;企业的规模不断在扩大,虽然在总体上还不算太大,企业的机构逐渐官僚化,人员的职守在更新或增多:经办、会、稽查、统计、代理等;银行原来的人员确实少的可怜,现在已经迅速变得很多。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三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它以TCP/IP网络协议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理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通信网络集合体,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集各个部门、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从而构成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什么状况?这种状况能否一直延续下去?其根本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英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其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什么特征?

(4)综合以上三段材料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时间

401—

1000年

1001—

1500年

1501—

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0%

58%

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家》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9 .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10 . 以下是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2016-11-27更新 | 130次组卷 | 23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