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6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特点。下面三幅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请回答: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1898所,《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材料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1)材料一中的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该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应是哪一派别提出的?依据材料指出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材料四中提到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它们在救治中国的黑暗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为哪一革命组织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
(6)通过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前期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
维新思想的涌动
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
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晚清的自救运动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归纳孔子、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义信在《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为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根据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建国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定》并批准《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于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建设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按计划”的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建立教育制度,培养新型的人才。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由他们承担起有计划的出版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和部分社会科学教学的中译本,并选择出版我国自编教材的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15-25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以报考。工业干部、产业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入学年龄可以放宽至30周岁。对于烈军属子女、产业工人、革命干部、青年农民、工农子女、少数民族,其投考成绩与其他学生同等者,应优先录取。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规定,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报告下达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小组,着重发展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我国还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人员往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所展示的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综合材料中三幅图的内容请你拟定一个标题。
2021-06-30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的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国家权力制约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1年4月,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陕北黄土地上,一个18岁的青 年正仰望天空。“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观空间技术 成就展览。站在“东方红一号”总装的历史图片前,习近平表示:“空间技术领域是高技术集 中的领域,空间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付冰冰《“嫦娥”探月记》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在1994年就开展了探测月球的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2004年3月,中国正式启动了月球探测科研工程,这个庞大的科学工程被命名为“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科学研究用“嫦娥”“玉 兔”“广寒宫”等命名,绝非偶然的行为,其背后依然有中国文化基础性价值观的考虑。和阿 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明,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以其命名)类似,嫦娥奔月神话一直是中国 人宇宙观的一个重要节点,而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的时空、灵脸意义。因此,中国人研制的交通工具第一次到达月球时,用“嫦娥”来作为标记是顺理成章的。假设未来嫦娥工程实现了载人登月,可以预见,嫦娥奔月神话将进一步被激发出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嫦娥探月工程”的特点,并说明该工程以“嫦娥”命名的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