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
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
2022-06-01更新 | 105次组卷 | 42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在秦汉时已相当明显。为了建立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要求知识与技术为富国强兵服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古代,凡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知识技能都占有明显优势,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材料二   欧洲,从14世妃开始,就出现了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的西芒托学院、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柏林学院等。这些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术团体吸引了大批的科学家,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在社会上地位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因为科学上的贡献被封为贵族。

——摘编自J.B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材料三   18世纪后半叶,乾隆设四库馆修《四库全书》时,发现《天工开物》中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因此《天工开物》没有收入《四库全书》。《天工开物》单行本较难见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而当时的皇帝大臣都信奉道教的以水银炼丹以求长生的做法,所以当时的书商都不敢出版这部著作,因此《本草纲目》直到李时珍死后三年才与读者见面。

——摘编自《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欧洲近代科技兴起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作为一部丛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千五百余人。《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销毁和删改旧书图书3100多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等160余位作者的智慧结晶。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

撰写人涉及学科条目代表作
伏尔泰历史学、哲学历史、智慧
孟德斯鸠哲学情趣(品味)
卢梭政治经济学、美学音乐
霍尔巴赫政治经济学、化学、宗教史、自然史
达朗贝尔前言、数学、物理学日内瓦
迪德拉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艺术、农业、手工业者、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

——摘编林硕《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法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书编纂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对两书的编纂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书所透视出的中法文化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一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这一纲领指导了哪次革命运动?
(3)材料三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5 .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答对四点)
(2)根据材料四,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指出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6 . 材料 汉代教育领域的改革

汉初汉延秦制,于诸子百家各立博士,其数多至数十人。朝廷所崇信的学术,黄老之外,便是申韩,对于儒家思想并不重视
汉文帝时采纳贾谊的主张,以礼乐教化转移风俗,儒家思想才渐渐抬头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增置五经博士,形成儒家独尊的局面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以受经术,期限为1年。弟子员主要选自民间18岁以上的子弟。毕业后,能通一经以上的可补“文学掌故”,等第高的可充任郎官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汉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发展教育的政治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

——恩格斯

材料三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力。然而这项权力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1)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2)概括指出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0-12-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法治主义”等。其中“德治主义”对应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0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已出现装载数量数十万石的大海船,瓷器、丝绸与东南亚直至欧洲都有交易。据考证: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宋代是一个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朝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北宋都城开封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开封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

材料二   北宋赋税结构

材料三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材料四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五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宋代商业上出现的新气象。
(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3)据材料四,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4)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对科举制度,你会更注重材料五中的哪种主张?并说出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018-11-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