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材料二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表(2001年)

               年级
       周课时
科目
品德与生活22
品德与社会2222
思想品德222
语文887766555
数学554444544
外语3333444
体育444333333
音乐222222111
美术222222111
科学2233
物理23
化学3
生物32
地理22
历史222
信息技术1111222
综合实践活动4444444
地方课程与学习课程33
周总课时262631303030343434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甫全《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2-0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省示范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他在《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022-02-0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谭嗣同认为,开创于孔子的儒学,使后来无论何种新学,何种新理,具不能出其范围,而当今的西学亦“无一不萌芽于是,以此见吾圣教之精微博大,为古今中外所不能越”。谭嗣同的这一思想,意在
A.揭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B.剖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为西学传播提供历史依据D.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4 . 195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文艺界出现了建国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活跃局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B.文艺工作者高昂的创作激情
C.党和政府调整了文艺方针D.受到苏联文艺作品传入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一天,元朝思想家许衡和朋友远行,途中又饥又饿,恰好路边有一棵大梨树的梨子熟了。同行的朋友争相摘食,但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朋友劝说道:四周房屋倒塌,梨树已无主人。许衡却说:“梨虽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吗?”这一故事说明,许衡
A.推崇格物致知B.主张理在事先
C.恪守内心自省D.心系天下苍生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时,孔子重“人事”而轻“鬼事”,重“生”轻“死”,对鬼神和死持“避而不谈”的态度。孟子延承了孔子天命思想,他将天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它的本质属性,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本原,人的性善和仁义理智等都来自于天赋,由此延伸出的是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主张修身行法,强化了人的主体性与自觉性。荀子继承孔子重道德、重人事、重天命的观念,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君子之道不等于天道,一者曰统一的关键是克服情欲从而“人定胜天”。

——摘编自赵旸《先秦儒家的天命观》

材料二   汉初君臣从秦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实行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与民休息,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几十年的恢复,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以期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这时的儒家学说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而是在吸收先秦儒、道、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官学,它不同于普通的学术流派,而是摆脱了学派的藩篱,兼容并包各种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具有“杂家”的色彩。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的天命观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老子劝告统治阶级不要以“智”治国,而要“以无事取天下”,听任社会处于混沌自然的状态,以达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的“治”的境界。老子的这一主张
A.符合没落贵族阶层的意愿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对当时社会起到建设性作用D.与同时期的墨子的思想一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一位近代思想家在其著作论述道:“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是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多次谈及他的治世思想:"民权兴则国权兴,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梁启超认为能实现该思想的做法是
A.重新构建儒学体系B.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C.引进西方自然科学D.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
A.理学成为了正统B.积贫积弱的压力
C.商品经济的繁荣D.儒家思想的复兴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