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继展开.西万人文主义不断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一即个人的充分发展一的有意识的追求。

——马克圭《世界文明史》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羨希望通过重新设罡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旗帜分别是什么?(顺序不能乱);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哪三位?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思想和经济方面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限制君权主张的积极影响。
2022-08-1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李贽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三,概括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
(3)分析明清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021-04-1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匡亚明认为,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为后代的儒学社会所继承、实践和继续 改造的礼,“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 则与仪式”。孔礼富有一种“变化”的特性,所以它并不等同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孔礼之 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尊崇,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因 其“变化”的特性而不断“损益”的成分,又有真理性的恒久不变的部分,而这具有真理性的一 部分,才是其核心部分和精华所在。

——摘编自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 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 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 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