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避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阶级分化、财富分配不公等问题,还应开展
A.民族革命B.民生革命C.民主革命D.社会革命
2020-07-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自汉代以来,政治与……的合力推动君主政体不断朝专制集权的方向发展。文中省略的应是
A.经济B.军事C.法律D.道德
2020-07-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7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欧洲人的观念

材料一: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问题:
(1)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概述欧洲人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共体。


(2)材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0-04-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4 . 造成“士林争讲西学,官绅竞相议政”局面的事件是
A.设立总理衙门B.举子公车上书
C.发表《天演论》D.颁布明定国是诏
2020-04-2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5 . “独尊儒术”的内涵包括
①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的礼仪制度 ②推行民本思想指导下的限田政策
③采纳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积极建议 ④重用礼法兼顾之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0-04-2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6 . 《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的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2020-03-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20世纪20年代吕思勉撰成《白话本国史》。据此推测,其写作可能受下列事件影响的是
A.新文化运动B.护国运动C.一二·九运动D.五四运动
2020-03-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下列事件被誉为“让上帝回归教堂”的西欧社会改革运动是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新航路开辟
9 . 下列诠释评价最贴合如图场景的当是
A.敬天保民B.民贵君轻C.儒学独尊D.道法自然
10 . 西学东渐

材料一: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炮制造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洲古典哲学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艺术美术西方绘画技法
音乐西洋乐器
建筑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末至民国时期“译书”内容变化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注中“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的影响。
(3)你如何理解明末以来的“西学东渐”?
2019-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