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派遣留学生是洋务的重要内容
D.留学生在海外深受西学的影响
2 . 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材料
A.体现了中国人迫切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C.说明了近代西学东渐的艰难社会过程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2019-11-0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3 . “以中国之道,用泰西之器。”以下观点和该主张类似的有
A.“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上古三代之道”是“不易之经”、“不变之道”
D.“师夷长技以制夷”
2019-11-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一模)历史试题
4 . “体”与“用”

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第25卷

材料二:两广总督张树声遗折称:“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张靖达公奏议》卷8

材料三:“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谭嗣同全集》第197页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4页


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体”、“用”观的变化。
(2)概述材料中“体”、“用”变化的历史背景。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体用”观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万有引力论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6 . “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观点见于
A.《社会契约论》
B.《论法的精神》
C.《理想国》
D.《纯粹理性批判》
2019-09-02更新 | 207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8 .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A.教皇
B.教士
C.教会
D.领主
9 . 古代社会转型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序》


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现象?“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9-09-0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10 . 法兰西和北美独立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各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A.《1787年宪法》起草时借鉴了法国的《人权宣言》
B.卢梭三权分立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以体现
C.北美殖民地和法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与政治的联系
D.启蒙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