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张之洞曾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其中,1904年公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民国时期,政府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1935年前后的体育场地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半;1945年,行政院核准的《国民体育实施计划》等,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

——摘编自孙成林《晚清至民国体育设施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910月,在中华全国体育筹备会上,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大会还指出,要把体育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结合起来。1956年,国家体委提出了"加速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方针,1959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1979年制定的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1992年以来,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2005年,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体育主题。

——摘编自孙德红、田雨普长《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轨迹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并指出其目标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走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次革命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它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许多国家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但是,在保卫和巩固这次革命成果的过程中,曾出现极其复杂的形势,经历了一场革命和反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斗争。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动荡、混乱、灾难的局面,完全不是人们期望的。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预言的那个理想社会根本没有出现。贫富对立变得更加尖锐,阶级压迫更加残酷,资产阶级的恶德败行以最丑恶的形式表现出来。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了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

材料二   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人在挣脱封建束缚从而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后,又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创作上,就是他们摒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通过对社会现实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展示在物质与金钱挤压下人的各种心态

——《19世纪文学·中编导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内在区别。
(3)概括指出这两种文学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教育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劳动使人“筋骨竦,气脉舒”;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农学、谷梁、水利等知识;提倡“昼勤农圃,夜观书史”式的教育方式。

——摘编自杜成宪《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述评》等

材料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制订了工厂制度,进行了教育和劳动结合的实验,以解决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的无文化状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欧文的实验,认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在教育领域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1958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指示。

——摘编自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元的劳动教育思想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南宋张拭主教期间,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经常举办讲会,主讲教师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外地士子也可来听。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拭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1194年,朱熹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507年,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乾隆时期山长(校长)王文清制定学规18条,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8条讲如何做学问,压轴的一条即为“疑误定要力争”。书院景色优美,处处体现着于山水自然之间体悟“斯文”之道的智慧。

——摘编自宋明昌《书院:传统文化的名片》

材料二 1902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2—1949年,胡庶华先后三次担任校长,他以书院内的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所立“整齐严肃”八字碑文作为校训,提出“承朱(熹)张(拭)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自1935年起,湖南大学新生开始接受军事管理,并开设体育及武术课。1940年,胡庶华提出“科学社会化”,其实质是“民众科学化”。他加强与工矿企业的合作交流,并联络教师与校友兴办了抗战纺织机械厂、肥皂厂等企业,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湖南大学还十分注重引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采用欧美最新教材,倡行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

——摘编自张泽麟《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岳麓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湖南大学与古代岳麓书院办学理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湖南大学的新理念及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不能讳言利,而应该学习并采用“西人以利为先”的精神和办法。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宜通商以收各国之利权”。在对外贸易中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则中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马建忠还认为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且利用政治强制手段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注重发挥商民在“兴商务”中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针对当时中国无论是发展对外贸易,还是振兴实业,都需要巨额经费和资本,而国内满足所需款项的情况,马建忠提出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认为只有“借洋债一法”,以“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

——摘编自石蕾《论马建忠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建忠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的经济思想主张并做简单评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