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2 道试题
1 . 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把中国古代思想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期

主要特征

本土思想的原生时期

(西汉以前)

先秦诸子为代表的学说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诗经》中的国风等作品则体现了世俗的思想情感。

中古宗教时期

(东汉到宋代理学出现前)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使儒教、佛教和道教先后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取代了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理智与情感的再生时期

(宋代到明清)

宋代构筑起强有力的思想哲学体系,明清两代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抗,文学作品中世俗情感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生时期”思想特征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胡适把宋代到明清称为“再生时期”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商君书·去强篇》

材料二   董仲舒搜集整理了232个案例,将当时的法律抛在一边,直接用《春秋》的经义定罪量刑,编成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汉宣帝下诏规定“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皆勿坐。”与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等观点相一致。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这被称为“春秋决狱”。

——摘自毛亚磊《论汉代法律的“春秋决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并指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春秋决狱”体现的法治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4 .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推动了历史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经兴起,就越出国界,跨过时代,成为各国先进人士的思想理论武器。许多作品,已传遍世界……一直起着鼓舞人们奋勇上进的积极作用。

——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诞生。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辛丑条约》中规定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美国感到通过“退款办学”,控制并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登入中国主流社会这个“市”,更为有利。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定课程:(学生中)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果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所谓“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请回答:
(1)18世纪下半期启蒙思想在美国传播结出了累累硕果,请概括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成果及其意义。20世纪初,启蒙思想在中国反封建斗争中“鼓舞人们奋勇上进”的表现有哪些?请运用史实说明。
(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材料以清华大学建立过程为例,从创建的背景、学习内容、留学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影响。
2020-04-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在线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兴起于欧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时候的欧洲正好处在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时候。经济一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就壮大了。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而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扫荡愚昧,也就能扫荡专制。……《社会契约论》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卢梭的观点有很激进的地方,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自由之花要不断地用暴君的鲜血浇灌,才能长得茁壮”这种话,所以法国大革命时有些过火、过激的行为,就跟卢梭的这种宣传鼓动有很大的关系。

——《袁腾飞讲世界史》

材料二   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对人文精神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孟德斯鸠的法律主张及目的。
6 . 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2020-03-2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它是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为了向封建势力夺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砸开宗教蒙昧主义的枷锁,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以启迪人们的觉悟,并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了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

——摘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大辩论”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思想现象?列举战国时期“儒法争用”的两位代表人物。
(2)材料二中提及的“思想解放运动”指什么?与文艺复兴相比,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有什么新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这篇讲话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8 . 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的先哲主观臆想,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相联系。

——覃杰《反思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得出哪些启示?
9 . 明清时期中国家训文化走向成熟。清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编写的《治家格言》是古代中国家训名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棠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那就差不多和圣贤做人的道理相合了)。

--朱柏庐《治家格言》

材料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上打架斗殴、酗酒赌博、骄奢淫逸之风盛行……朱柏庐训诫子女,希望他们能够修身自律,克制自己的欲望。明朝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宦官、奸臣当道,以东厂、西厂为首的宦官佞臣,扰乱朝纲。明清的一些士绅在他们所写的家训中尤其重视对子女形成高风亮节品格的教导和感化。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这一问题,也为民间家训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张静倩《治家格言>中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分析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柏庐《治家格言》创作的背景,指出其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家训的认识。
2020-03-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抽测历史试题
10 . 作为中国自身近代化的开端,一直以来,人们对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想有着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多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式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刘锡鸿和郭嵩焘评价洋务运动的异同之处。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思想遵循了怎样的原则?按这一原则,任选下面表格中的一个观点,指出其不足之处。

事件观点
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