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思想非常活跃的局面,在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王朝更化,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前近代社会的转型。以黄宗羲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在对宋明理学加以深入反省、总结的基础上,开始批判宋明理学的弊端,并形成一股以讲究经世致用、注重现实、注重科技为特征的新思潮。它已经具备了启蒙精神的思想特点——理性精神的独立与强化,标志着中国古代早期启蒙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后世称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是早期启蒙思想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的发展编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结构性的发展的牢笼,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其在某一点上的见解多么深刻泼辣,但从外部看来都不过是拔自己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的举动。他们所能打出的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新思潮出现的时代因素。这股新思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以黄宗羲的基本主张为例,加以阐述。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新思潮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严格来说,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主。……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此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的主旨?作者为什么说第三个方案与以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的结果怎么样?

2017-12-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2011年—2012年度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文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西方的认识特点,基于这一认识,简述当时中国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020-11-10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 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免于束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状态。自由的反面,是通过暴力,奴役,屈从,恐惧,以及种种有形无形和内在外在的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动。

——整理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1868年前后是“责任制内阁”的完善时期。在1868年的大选中自由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党的领袖格拉斯通组成自己的多数党内阁,从这个时候起,多数党组阁才真正形成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责任制内阁”的权力得到急速扩张,主要表现在对议会的控制,有些年份控制议会议案的通过率高达99%,议会被戏称为“内阁专用议事厅”。

——郁晓冬《历史发展的慢镜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从人类共同属性出发对人类社会有何要求,此外,启蒙运动还使人文精神得到了哪些深刻圆满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春秋繁露》

材料三 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如《周礼》《逸礼》《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因此都是“伪经”。而刘歆制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王莽篡夺西汉的政权、建立国号为“新”的朝代,所以古文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只能称之“新学”。

——《新学伪经考》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进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中体现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康有为将古文经称为“伪经”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思想怎样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同时,为什么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饮食文化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

——摘编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编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与政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30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文化发展和时代进步有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二   在政治标准第一的价值判断下,以陈独秀、吴虞、鲁迅等为代表的思想先锋,发表了激烈的倒孔言论,造就了颇有声势的“打倒孔家店”运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孔教吃人论”自觉不自觉地隐喻和呼唤了一种人本主义观念和价值。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三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收效最快,成就最显著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不仅限于一种语体变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使思想启蒙和新思潮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适应了变迁中的现代社会心态以及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尽管由于政治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首创时期的经验缺乏等原因,它并非完美无缺。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
(3)简析文学革命与时代的关系。
2021-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和东正教的斗争中,俄国形成了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因此,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俄国唯物主义思想传统的同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统一的理论,为十月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也受到修正主义的冲击。对此,普列汉诺夫首先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口号;列宁不仅批判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而且批判了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合法马克思主义,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传播过程中)胡适主张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有用处的。基尔克社会主义者梁启超、张东荪认为中国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上述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由此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大为《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之比较》


(1)依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俄两国传播过程中呈现的共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比较中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有何异同点。
(3)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2021-04-23更新 | 39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盐城 、淮安、 宿迁等地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